悠草网

搜索

中药调理脑中风后遗症 艾灸药膳食疗

脑中风后遗症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后仍存在的一系列症状,包括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吞咽困难、精神及智力的异常、一侧肢体麻木萎软(动则乏力、久卧在床)或痉挛(常见的上臂“挎筐”、下足“内翻”)等。

中医称本病为“痿病”“偏枯”,概因其“气血不足,脑髓失养,痰瘀阻络,半身不遂”,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

临床上这一类的病人很多,大多数人都缺乏脑中风后续康复治疗的概念,觉得急性期治疗之后,剩下的就是在家卧床将养了,其实不然,度过急性期之后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才是重点。

针刺治疗

我们在临床上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患者有一个总的针刺原则,那就是“循阳经”取穴,其中又以“手足阳明经”为重,因为《黄帝内经》提及“治痿独取阳明”。

手阳明经归属于大肠,足阳明经归属于胃,两者组成运化代谢的体系,把我们摄入食物中的精华吸收,糟粕排出,因而阳明经富含气血营养,对属于“本虚”的“痿病”而言,有良好的滋养补益效果;另一方面来说,部分患者表现出的上臂“挎筐”、下足“内翻”是由于阴经侧的屈肌痉挛收缩造成的,因此选择增强阳经侧的伸肌力量来拮抗屈肌牵拉,扶阳以制阴亢,打通“标实”的瘀滞,平调阴阳。

治疗时多选择焦氏头针配合体针,主穴为:头针运动区,头针感觉区,肩髃、肩髎、曲池、八邪、梁丘、足三里、阳陵泉、丘墟诸穴。如有口眼歪斜,配四白、地仓、合谷;如伴情志神志异常,加神庭、头临泣;如有失语呛咳,配金津、玉液、廉泉。

在门诊治疗中,我还经常建议患者家属记住在针刺过程中所选取的穴位,待患者返家后,可由家属对这些穴位从上至下依次点按,每日2~3遍,以指代针,增强后续效应,加速康复进程。

艾灸疗法

艾灸是一种传统疗法,通过在穴周燃烧艾叶制品(艾条、艾炷)所产生的温煦感,起到推动局部气血运行、打通瘀滞、平衡阴阳的作用。

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由于偏瘫侧肢体无力,需要长时间卧床,久卧伤气,气不运则血不行,气血运行迟缓,容易产生痹阻肿胀,如比较常见的肩手综合征(RSD),即病人患手突然出现浮肿疼痛并伴肩关节疼痛,进而导致手部功能受限。

对这一类患者,我们多采用艾灸疗法进行治疗,因为脑中风患者多伴有痛觉、温度觉减退,对灼烧疼痛感反应不灵敏,为了安全,治疗可采用艾条悬灸法。

在肿胀疼痛局部进行回旋灸(往复回旋类似画同心圆)或雀啄灸(一上一下类似小鸟啄食),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可以很好改善循环,减轻病痛;对于部分由肌张力增高引起的痉挛性疼痛,通过对屈肌经筋结点处(即肌腱)进行艾灸,可以很好缓急止痉;此外,艾灸还有助阳扶正的作用,灸百会、关元、足三里等强壮保健穴,可提升正气对抗病邪的能力。

中药调理

中风后遗症病位在脑,病机为气血逆乱、脉络阻滞、脏腑功能失调,因此使用中药调理时,要注重益气活血通络,平衡脏腑气血。

补阳还五汤始见于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治疗半身不遂的名方,方中大量使用生黄芪以补益正气,气行则血运,逐五脏间恶血,同时还能承载其他药物运行周身;当归尾破血而不伤血,专治积滞肿痛;川芎活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引药上行于头脑;地龙即动物药材蚯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称之具有活络通经、周行一身之血的作用,可用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余者桃仁、红花、赤芍均有通血逐瘀之效。全方7味药,攻补兼施,共奏补气活血之效。目前市面上有补阳还五颗粒、补阳还五口服液等多种剂型方便选择。

除了补阳还五汤,门诊还经常有患者来咨询大活络丸和小活络丸对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有人认为两者仅仅是剂量规格不同,将其混为一谈,导致错误用药。

小活络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仅有6味药,主治风湿痹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而大活络丸出自《兰台轨范》,由50余味药物组成,主治脑中风后遗症(脑出血、脑梗死、脑血栓)中的痰浊壅滞型,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功用相异,希望患者朋友们可以合理选择用药。

康复护理

1

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