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胆_苗药名:兴滴
汉语拼音 | Xiongdan
|
苗药名 | 兴滴
|
苗药拼音 | xenb dlik
|
别名 | |
中药材基原 | 为熊科动物黑熊及棕熊的胆囊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1.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
体型较大,长1.5~1.7m,体重约150kg。头部宽圆。吻部短而尖;鼻端裸露,眼小;耳较长且被有长毛,伸出头顶两侧。颈部短粗,两侧毛特别长。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尾很短。毛较一致,漆黑色,有光泽。四肢粗壮,前后足均具五趾,前足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后足跖垫亦宽大而肥厚,前宽后窄,内侧中部无毛间隔。具爪。除其鼻面部棕色、下颌白色、倒人字形斑外,全身均为黑色并带有光泽。
栖息于混交林或阔叶林中。一般居于山上的石洞或大树洞中,有冬眠习性,夏、冬季有垂直迁移现象。白天活动,视觉较差,善爬树,游泳能力强。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华南及陕西、甘肃、青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省区。
2.棕熊Ursus arctos Linnaeus
体型较大,长约2m,重200~300kg。头阔而圆,吻部较长,具也较阔,其端裸出,略侧扁。耳小,能动,内外被毛。肩端隆起,腰粗壮,尾短。四肢粗壮,前后足均具五趾,前足的爪长于后足。爪侧扁而弯曲,呈暗褐色。全身为黑棕色,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银灰色、棕黄色或棕红色。成体胸部无白色斑纹。
栖息于阔叶林、针叶林或混交林中。有冬眠习性,杂食以植物为主。分布于东北及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贵州、西藏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生活习性:熊为森林中的大型动物,性孤僻不成群,常单独在森林中栖息和活动。昼行性,善于游泳、爬树,能直立行走,属于半冬眠动物,遇到干扰时可立即解除冬睡而外出活动。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嫩芽、嫩草及各种野果为食,尤喜食蜂蜜。熊的视觉较差,但嗅觉和听觉发达,从体型上看,寒冷地区的熊体型大,皮脂肥厚,热带地区的熊体型小。
养殖技术:熊是季节性发情的动物,每年5~8月为发情交配季节。妊娠期约210~220天,一般在12月末至翌年2月间产仔。每胎产1~3仔。雌熊性成熟年龄为3~3.5岁,雄熊为4岁左右。养熊方式有笼养、圈养、室养等。成年熊类多为单养,幼年熊类可以集体饲养。我国养熊业历史悠久,特别对熊的驯化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繁殖技术上,熊不但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自然交配而获得后代,还可以通过人工授精繁殖后代。
饲养管理:分为控制饲养和驯化放牧两种类型。控制饲养包括笼养、圈养、室养等,全部靠人工饲喂,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用于活取胆汁的熊皆为此种方式。驯化放牧则用于幼熊生长发育时期或大群饲养以获取更多的产品时,要求有广大的牧场以供熊群运动、采食、饮水等,也需人工供给一定量的饲料,一般以玉米粉、豆饼粉、麦麸、高粱粉等作为精料,经熟制后投喂,并适当搭配动物性饲料。青绿多汁饲料、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
|
采收加工 | 胆囊取出后,要将胆囊管口扎紧,剥去胆囊外附着的油脂,用木板夹扁,置通风处阴干,或置石灰缸中干燥。我国已能人工活取熊胆汁,通过手术造成熊胆囊瘘管,定期接取胆汁,并将胆汁制成熊胆粉以供药用。
黑熊与棕熊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严禁捕猎。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扁卵形,上部狭细,下部膨大成囊状,长10~20cm,宽5~10cm。表面黑色、棕黑色或黄棕色,显光泽,微有皱褶。囊内有干燥的胆汁,习称“胆仁”,呈块状、颗粒状或粉状,金黄色,透明如琥珀,有光泽,质松脆者习称“金胆’域“铜胆”;黑色、质坚脆或呈稠膏状者习称“墨胆”或“铁胆”;黄绿色,光泽较差,质脆者称“菜花胆”。气清香,味极苦,有粘舌感。
以个大、皮薄、胆仁金黄明亮、质松脆者为佳。
理化鉴别 (1)取胆仁少许投入水中,可在水面盘旋而逐渐溶解,显黄色线状下沉容器底而不扩散;另取胆汁碎未用火烧之,则起泡而无腥气。
(2)胆仁粉末在紫外光灯下应显黄白色荧光,而不应显棕黄色荧光;另取粉末溶于7%冰醋酸溶液中,溶液不应显浅蓝色乳浊荧光(与牛、羊胆区别)。
(3)取胆仁加甲醇温热溶解,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近干,加20%氢氧化钠水解,放冷,加盐酸调pH值为2~3,以乙酸乙酯淬取作供试液。取熊去氧胆酸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两溶液点于同一硅胶C板上,用异辛烷-乙醚-冰醋酸-正丁醇-水(10:5:5:3:1)上层液展开,喷30%硫酸,105℃干燥10分钟显色,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液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
|
化学成分 | 熊胆中主要含胆汁酸类的碱金属盐,又含胆醇及胆色素。从黑熊胆中可得约20%的牛磺脱氧胆酸(tauro-ursodes-oxycholic acid),此是熊胆主要成分,被水解则生成牛磺酸(taurine)与熊脱氧胆酸(ursidesoxycholic acid)。熊胆中又含少量鹅脱氧胆酸(chenodesoxycholic acid)及胆酸(cholic acid)。熊脱氧胆酸为鹅脱氧胆酸的立体异构物,乃熊胆的特殊成分,可与其他兽的胆相区别[1]。熊胆中还存在少量的熊去氧胆酸(ursodexcholisacid,UDCA),鹅去氧胆酸(chenodexchlicacid,CDCA)[2]。在熊胆样品水解物中还含有牛磺酸(taurine),同时含有少量熊去氧胆酸与甘氨酸的结合体、胆甾醇等[3]。此外,熊胆中还含有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牛磺胆酸(TCA)及少量牛磺去氧胆酸(TDCA),也含有UDCA、CDCA和CA等游离胆汁酸[4]。熊胆粗中亦含有氨基酸,胆固醇,微量元素Na、K、Ca、Mg、P、Cr、Cu等[5~10]。其中UDCA可被认为是熊胆粉中特有成分。
|
药理作用 | 1.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天然熊胆与引流熊胆对肺炎双球菌、卡他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短小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和绿脓杆菌有明显抑菌作用[3~7]。 2.解热作用 对于10%啤酒酵母羧甲基纤维悬液所致大鼠发热,2.5g/kg的天然熊胆和引流熊胆均有显著抑制作用[3]。对于松节油皮下注射所致家兔发热,天然熊胆或引流熊胆也具有解热作用[8]。 3.抗炎作用 对于组织胺皮内注射、醋酸溶液腹腔注射所致小鼠皮肤或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或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天然熊胆或引流熊胆3.5g/kg均有显著抑制作用[3]。 4.镇静、抗惊厥作用 给予小鼠熊胆3.0g/kg后,对小鼠自主活动具有明显抑制,与水合氯醛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去氧麻黄碱有一定程度的对抗作用;对于戊四氮所致小鼠惊厥,天然熊胆或引流熊胆2.5g/kg能显著延长惊厥潜伏期[3]。对于小鼠电惊厥,天然熊胆腹腔注射50mg/kg可显著降低其死亡率[9]。 5.解痉作用 熊胆在浓度200~300μg/ml时,可抑制离体兔肠平滑肌的收缩频率和幅度,并可对抗组织胺或乙酰胆碱对离体兔肠管平滑肌的作用[3,9]。 6.利胆、保肝作用 熊胆所含胆汁酸有显著利胆作用。雄性大鼠口服熊去氧胆酸100mg/kg,用胆道插管法可发现胆汁分泌量增加,有明显利胆作用[10]。乌拉坦麻醉大鼠舌,十二指肠给予熊胆口服剂225mg/kg,两者均发现胆汁分泌明显增加,前者作用持续50分钟,后者持续8O分钟[11]。给予小鼠引流熊胆200mg/(kg· d)、400mg/(kg· d),连续6天,均能明显对抗CCl4引起的小鼠ALT升高,对CCL所致的肝损坏组织改变有一定保护作用[12]。 7.溶解胆石作用 熊胆所含多种胆汁酸,如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去氧胆酸等具有抑制胆石形成和溶解胆石作用[13]。体外试管试验,5%去氧胆酸钠溶液可溶解人体胆红素混合胆石[7]。 8.降血糖作用 熊去氧胆酸有明显降低血糖作用,口服熊去氧胆酸0.4g/(kg·d),连续5天,能明显降低四氧嘧啶所升高的家兔的血糖水平[8]。 9.抗肿瘤作用 对白细胞有分化诱导作用,0.4mg/ml引流熊胆作用5天可使人早幼粒白细胞系HL-60的80%以上细胞分化为具有单核-巨噬细胞特征和功能的细胞,并有自发形成集落的能力,同时细胞增殖明显抑制;此作用与熊胆的浓度相关,0.1mg/ml、0.2mg/ml浓度的熊胆对HL-60影响不大,而0.6mg/ml可使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大量死亡[16]。对于人组织细胞淋巴瘤细胞系U-937细胞也有分化诱导作用,0.4mg/ml熊胆作用6天,约60%以上U-937细胞分化为形态和功能上均成熟的单核-巨噬样细胞,但对U-937细胞增殖抑制不明显[14]。 10.免疫抑制作用 给予小鼠引流熊胆25mg/ml、250mg/kg,对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碳素墨水的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3.9%和36.0%,表现出免疫抑制作用[15]。 1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熊胆能增加心脏冠状动脉流量,用含0.2mg/ml人工熊胆灌流大鼠心脏标本,10分钟左右心脏冠状动脉流量增加41.4%,心肌收缩振幅加大14%[16]。0.1%的熊胆水溶液可使离体蛙心或蟾蜍心肌紧张性增大,振幅略增大;2.5%以上溶液可出现抑制或先兴奋后抑制,继而出现舒张期停搏[7]。熊胆可降低心肌收缩力,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以离体豚鼠右心室乳头肌为标本,熊去氧胆酸0.55mg/ml作用30分钟,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动作电位时程明显缩短,其原因可能是心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被阻滞[17]。 12.舒张血管作用 用大鼠胸主动脉制成血管条标本,以Tyrode液灌流,以NE或高钾致显著收缩,5~10分钟后,依次加入0.01mg/ml、0.1mg/ml、0.25mg/ml、0.5mg/ml熊胆,每次间隔10分钟,均可观察到相似幅度的舒张,且强度随熊胆浓度增加而增加[18]。 13.降血压作用 熊胆所含的胆酸钙、去氧胆酸钠、鹅去氧胆酸和胆红素有不同程度降压作用;胆酸钠、去氧胆酸钙对肾上腺素所致血压升高有一定的对抗作用;给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口服胆酸钙可使其原动脉血压降低,且作用持久[7]。 14.降血脂作用 给予大鼠引流熊胆粉0.6g/(kg·d),连续15天,能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使HDL-C与TC及LDL-C比值增大,还能使主动脉脂质量减少[19]。熊去氧胆酸可抑制恒河猴和仓鼠肝中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活性,因此可降低胆固醇生成速度[10]。 15.抗血栓形成作用 熊胆150mg/kg可明显降低大鼠全血粘度,使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熊胆75、150mg/kg对家兔颈动脉旁路中形成的血栓有抑制作用,且在150mg/kg时亦可抑制Chander法形成的体外血栓,使血栓长度缩短,湿重、干重减轻[20]。 16.其他作用 熊胆有镇咳作用,对氨雾引咳法所致咳嗽,可使咳嗽潜伏期延长及咳嗽次数减少。可以增强胰脂肪酶活性,胆汁酸有强烈表面活性作用,因而酯酶促进作用很强;可以抑制胰蛋白酶活性,牛磺熊去氧胆酸可抑制胰蛋白酶,且剂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21]。熊胆有健胃、镇痛作用;能去氧胆酸能促进体内疲劳物质的分解与排泄及解毒作用[1,7]。 17.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 熊胆毒性小。急性毒性试验,小鼠引流熊胆与天然熊胆LD50均大于15g/kg[2],熊胆对小鼠的LD50为8.5g/kg,腹腔注射为1.165g/kg[5],皮下注射为1.0717g/kg[22]。Ames试验、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微核试验,研究人工熊胆的毒性,结果表明熊胆的剂量高达1.0g/kg时,无致突变和畸变作用[23]。 |
性味 | 味苦,性冷。入热经。
《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性寒。”
|
功效 | 清热解毒,平肝明目,杀虫止血。
|
主治 | 主治湿热黄疸,暑湿泄痢,热病惊痫,目赤翳障,喉痹,鼻蚀,疔疮,痔漏,疳疾,蛔虫,多种出血。
(1)《贵州中草药名录》:“清热,镇痉,明目,杀虫。治热黄,暑泻,小儿惊痫,疳积。”
(2)《广西药用动物》:“清肝,润肺,健胃,镇痉,镇痛,镇静,解热,解毒。主治心胸痛,腹痛,目赤翳障,热病惊病,小儿惊风,恶疮痈肿,胃痛,胆石疼痛和下痢。”
|
用法用量 | 内服:入丸、散,0.2~0.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点眼。
|
注意事项 | 虚证禁服。
|
附方 | 1.治目赤翳障熊胆0.3g,黄连3g,冰片0.9g。加冷水12g调匀,贮在瓶内备用,常点患处。孕妇慎用。
2.治神经性胃痛熊胆,研末,每日服3次,每次0.9g,开水送服。
3.治痔疮熊胆汁、片脑(研细)各等份,用水调匀,用棉签蘸取涂痔上。
4.治跌打昏迷熊胆汁1.5~3g,冲酒服。(1~4方选自《广西药用动物》)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
苗药名出处 | 贵州黔东南地区
|
参考 | 《中华本草》苗药卷
|
上一篇:大通草_苗药名:咪头
下一篇:射干_苗药名:窝达赊巴
近期更新
- 爵床_苗药名:豆你牛
- 对叶莲_苗药名:加嘎陇给
- 败酱草_苗药名:加姜勒
- 木莓_苗药名:真溜窝
- 九节茶_苗药名:豆你欧角
- 卷柏_苗药名:下架梦
- 沙参_苗药名:野鸡果
- 乌韭_苗药名:都木油
- 老鹳草_苗药名:加嘎旅
- 十大功劳_苗药名:都阿能
- 川续断_苗药名:阿锐嘎亚
- 牵牛子_苗药名:窝比窝收
- 花椒_苗药名:正梭
- 浮萍_苗药名:保略
- 马蹄金_苗药名:窝比赊溜
- 六月雪_苗药名:豆也给
- 香椿_苗药名:锐叶
- 山栀茶_苗药名:阿锐杜枇杷
- 凤尾草_苗药名:咪大专
- 水蜈蚣_苗药名:仰超里
- 苦楝皮_苗药名:比豆
- 蔓龙胆_苗药名:锐定谋
- 追风伞_苗药名:科土欧
- 苍耳子_苗药名:比广棍
- 桑_苗药名:茹刚
- 小贯众_苗药名:窝汉嘎相
- 杉木_苗药名:嘎奥豆基
- 问荆_苗药名:仰董幼
- 龙葵_苗药名:乌索欧
- 积雪草_苗药名:锐咪等
- 茶枯_苗药名:枯比鸡
- 三匹风_苗药名:布幼打
- 光叶花榈木_苗药名:倒秀
- 宽叶腹水草_苗药名:热收
- 玉叶金花_苗药名:阿岗奴
- 麦冬_苗药名:基加欧幼
- 甲鱼_苗药名:大基
- 狗脊贯众_苗药名:啊达勾
- 桑寄生_苗药名:寄边
- 鲤鱼_苗药名:大美
- 伸筋草_苗药名:搓更乃尼
- 构树_苗药名:绞寡
- 万寿竹_苗药名:锐绿罗
- 射干_苗药名:窝达赊巴
- 灵香草_苗药名:窝嘎勒
- 大通草_苗药名:咪头
- 马齿苋_苗药名:窝咪仰
- 竹叶花椒_苗药名:比西
- 大风藤_苗药名:锐比勾
- 灯盏细辛_苗药名:锐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