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_苗药名:大基

汉语拼音
Jiayu
苗药名
大基
苗药拼音
dab jib
别名
liuk留(贵州黔东南)团鱼,王八,鳖,元鱼,脚鱼
中药材基原
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背甲、头、肉。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栽培与养殖
为雌雄异体,夏季是繁殖季节,交配后每年5~8月为产卵期。可人工采卵孵化,温度控制在26~36℃,湿度在75%~85%,则孵化期缩短为40~50天,孵化率高达90%。按大小分级饲养,饲养密度不可过大。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杀死后,割取背甲放人沸水中烫至背甲上的硬皮能剥落时,取出,去净残肉,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长10~15cm,宽9~14cm。外表面灰褐色或墨绿色,略有光泽,具细网状皱纹及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中间有1条纵棱,两侧各有左右对称的横纹8条,外皮脱落后,可见锯齿状嵌接缝。内表面类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背椎骨,颈骨向内蜷曲,两侧各有肋骨8条,伸出边缘。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显微鉴别 骨碎片呈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灰白色或灰黄色,表面有纵向或纵横交错的似网纹理及细点状孔隙,骨陷窝不规则形、长棱形或细长裂隙状,骨小管隐约可见。
化学成分
中华鳖背甲含骨胶原(collagen),碳酸钙,磷酸钙[1],中华鳖多糖(trionyx sinesis polysaccharides)[2];含有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o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胱氨酸(cystine),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isine),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脯氨酸(proline),丝氨酸(serine)等氨基酸以及钙、钠、铝、钾、锰、铜、锌、磷、镁等10多种微量元素[3]。
药理作用
1.补血作用  连续灌喂鳖甲胶(20%)0.5ml/只,每日1次,可使小鼠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加[1]。
2.抗癌作用  鳖甲粉口服280mg/kg对小鼠移植实质性癌MH134具有抑制作用,使肿瘤直径减小,肿瘤重量显著减轻。对腹水癌则没有显著作用。对接种人肠癌细胞的裸鼠每日按800mg/kg剂量口服鳖甲粉,治疗35天后与对照组比较,抑癌率为92.15%,肿瘤坏死面积达67%,与5-Fu组比较其优点是不引起宿主白细胞数下降,表明鳖甲粉不仅对人肠癌有抑制作用,且副反应小,对骨髓的抑制远比5-Fu轻[2]。
3.能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故可消结块,并具有增加血浆蛋白的作用[3]。
4.增强免疫力  灌服鳖甲提取液0.1ml/10g后的小鼠,经致死剂量X线照射,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辐射损伤之功效。预先灌服3天鳖甲粗多糖,能明显升高经6Gy X射线照射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显著提高吞噬多糖,还可明显提高吞噬百分率、消化百分率及吞噬指数,并能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数[4]。
5.对甲亢型“阴虚”证的影响  灌服鳖甲水煎剂对以三碘甲状腺氨酸皮下注射的大鼠出现体重减轻、饮水量增多,血浆、血糖、血清总胆固醇、血浆cAMP水平升高等有明显的作用;并能明显降低小鼠CCl4中毒ALT活性的升高[5]。
性味
味咸,性微寒。入热经。
功效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
主治
主治阴虚发热,劳热骨蒸,热病伤阴,虚风内动,小儿惊痫,久疟,疟母,癥瘕,经闭。 《贵州中草药名录》:“鳖骨补气助阳。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阴疮。鳖甲养阴清热,平肝息风,软坚散结。治阴虚发热,肝风内动,经闭经漏,小儿癫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先煎;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掺或调敷。滋阴潜阳宜生用,软坚散结宜醋炙。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病后虚弱、发热甲鱼、仔鸡共炖服。 2.治经闭腹痛鳖甲15g用砂炒后再用醋炙,与大黄10g,共煎,取汁服。(1~2方选自《苗族医药学》) 3.治骨蒸痨热鳖1个,去内脏,地骨皮15g,生地15g,牡丹皮9g,炖汤服。 4.治跌打损伤鳖甲50g,土鳖虫9g,炮山甲9g,共研末,开水送服,每次3~9g,每日3次。 5.治脱肛鳖头3个,猪大肠头1个,炖汤服,或用鳖头烧灰研末和冰片调麻油,外搽脱肛。 6.治腹泻、痢疾鳖骨烧灰,放少量姜,冲水服。 7.治小儿久泻久痢鳖卵用盐水泡过煮熟,每日3次,每次2个,或煮粥吃。 8.治牙痛将鳖甲焙干研末,取少许放在烟斗烟叶的表面上,点燃当烟吸。 9.滋阴养胃鳖肉250g,枸杞子9g,熟地9g,炖汤服。(2~8方选自《贵州药用动物》)
制剂
鳖甲消治胶囊:由鳖甲、金银花、栀子、大黄、地榆、槐角等数味药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消肿止痛。用于痔疮肿痛、出血及肛周炎、肛裂等。(《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下册),第1版.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0:1444
[2]郑宝灿,等.中国药学杂志,1991,26(5):275
[3]方达任,等.中成药,1989,11(2):31
药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61
[2]南京药学院编.中草药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1445
[3]张贵君等.常用中药鉴定大全.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50
[4]凌笑梅,等.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5,22(2):146
[5]周爱香.中药材,1998,21(4):197
苗药名出处
贵州松桃地区
参考
《中华本草》苗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