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_苗药名:寄边

汉语拼音
Sangjisheng
苗药名
寄边
苗药拼音
gil blend
别名
deb vob gangb jab fangx yut豆窝给加菲幼(贵州黔东南),qob det vuab gerb确豆蛙官(贵州黔南),rait gaob roub筛稿茹(贵州毕节)桑上寄生,寄屑,寄生草,茑木,桃木寄生,沙梨寄生,枇杷寄生,油茶寄生
中药材基原
为桑寄生科植物红花桑寄生的带叶枝茎。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红花桑寄生Scurrula parasitica L 常绿小灌木。寄生于油桐、橘、柚、梨、梅、桃、女贞等多种植物上。茎枝灰褐色或红褐色,具散生皮孔。叶近对生,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顶端钝,基部宽楔形,上表面青绿色有光泽,背面密被褐色或红褐色茸毛,网状叶脉;叶柄长约5~6mm。花两性。浆果梨形,红黄色,顶部钝圆。
栽培与养殖
我国西南、华南及福建、江西、台湾等省区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
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带叶茎枝圆柱形,多分枝,长3~5cm,直径约1cm。表面粗糙,老枝红褐色或深褐色;小枝及枝梢赭红色,幼枝或有棕褐色星状毛;表面有众多点状、黄褐色或灰褐色横向皮孔,以及不规则、粗而密的纵纹。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薄,赭褐色,易与木部分离,木部宽阔,淡黄色或土黄色,有放射状纹理,髓部深黄色。叶对生或近对生,易脱落,叶片多破碎,蜷缩;完整者卵形至长卵形,长5~8cm,宽2~4cm,黄褐色或茶褐色,侧脉明显,两面均光滑无毛,全缘,厚纸质而脆;叶柄长约5mm,有的有未脱落的花果,花蕾管状,顶部长圆形,急尖,先端4裂,裂片反折,可见雄蕊4枚及花柱;果梨形,顶端钝圆,下半部渐狭呈长柄状。气清香,味微涩而苦。 显微鉴别 木柱层为10余列水栓细胞,外侧数列细胞含红棕色物。皮层6~10列细胞,散有含草酸钙方晶的石细胞。中柱鞘部位纤维成束。韧皮部半月或新月形,韧皮射线几乎为含草酸钙方晶的石细胞组成。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占茎的横切面大部分。导管单个或2~4个相聚,木射线宽可达10余列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黄棕色。①石细胞较多,单个或数个相聚,类方形、类圆形或梭形,有的具分枝或乳头状突起,层纹细密清晰,含草酸钙方晶或红棕色物。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2~45μm,有的具网纹增厚,或形成具缘孔场,另有网纹和螺纹导管。③叠生星状毛多断裂,完整者4叠以上,分枝弯曲,无端渐尖。④草酸钙方晶散在或存于石细胞腔中,方形、长方形或多面体。⑤叶片碎片表面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气孔平轮式。⑥中柱鞘纤维细长,两端尖,直径16~20μm,长800~1300μm,壁厚,胞腔线形。⑦木纤维直径12~22μm,长240~400μm,两端尖,有的中部一侧突起,壁厚,孔沟稀疏。此外,有木栓细胞、木薄壁细胞、髓薄壁细胞及淀粉粒。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性味
味甜、苦,性热。入冷经、慢经、半边经。 《贵州中草药名录》:“味甘、苦,性微热。”
功效
补肝肾,养血,安胺,祛风湿。
主治
主治风湿痹痛,头昏目眩,胎动不安,崩漏下血。 《贵州中草药名录》:“强腰膝,补肝肾,活血祛风。治腰膝虚痛,风湿劳伤,头晕目眩,痔疮,头发脱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风湿疼痛桑寄生20g,强盗九杆子20g,见血飞5g,水煎或泡酒内服,并以药酒搽患处。 2.治头晕、目眩桑寄生15g,臭牡丹叶5g,沸水浸泡,代茶饮。(1~2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制剂
参考文献
苗药名出处
贵州铜仁地区
参考
《中华本草》苗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