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脊贯众_苗药名:啊达勾

汉语拼音
Goujiguanzhong
苗药名
啊达勾
苗药拼音
ghaob ndad ghuoud
别名
黄狗蕨,顶芽狗脊蕨,冷卷子疙瘩,大叶贯众
中药材基原
为乌毛蕨科植物狗脊蕨、单牙狗脊蕨的根茎。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1.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L.f)Smich 植株高50~120cm。根茎短而粗,直立或斜生,与叶柄基部密被红棕色、披针形大鳞片。叶簇生;叶柄长30~50cm,深禾秆色,向上至叶轴有同样较小的鳞片;叶片厚纸质,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0~80cm,宽25~40cm,叶轴下面有小鳞片,二回羽裂;裂片10对以上,顶部羽片急缩成羽状深裂,干部羽片长11~18cm,宽2.5~4cm,先端渐尖,向基部略变狭,基部上侧楔形,下侧圆形或稍成心形,羽裂或深裂;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长圆形,锐尖头,边缘有短锯齿;叶脉网状,有网眼1~2行,网眼外的小脉分离。孢子囊群长圆形,生于中脉两侧相对的网脉上,并嵌入网眼内叶肉中;囊群盖长肾形,以外侧边生于网脉上,开向中脉。 生于疏林下酸性土壤上。分布于华东(除山东外)、中南、西南及台湾等省区。 2.单芽狗脊蕨 Woodwardia unigemmata(Makino)Nakai 植株高约1m。根茎短而横生,与叶柄基部密被棕色、披针形大鳞片。叶近生;叶柄长30~60cm,禾秆色;叶片厚纸质,卵管状长圆形,40~80cm,宽25~30cm,在叶轴顶部和羽片着生处下面长1个被红棕色鳞片的大芽胞,叶柄基部以上和叶轴光滑,二回羽状深裂;基部对称,深羽裂;裂片有软骨质尖锯齿;有网脉2~3行。孢子囊群长形,着生于接近中脉两侧1行网脉上;囊群盖长肾形,以外侧边着生网脉上,开向中脉。
栽培与养殖
生于海拔500~3000m的山坡林下或灌木丛中。分布于中南(除河南外)、西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省区。
采收加工
春、秋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净泥土,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狗脊贯众:根茎圆柱状或四方柱形,挺直或稍弯曲。上端较粗钝,下端较细。长6~26cm,直径2~7cm。红棕色或黑褐色。根茎粗壮,密被粗短的叶柄残基,棕红色鳞片和棕黑色细根。叶柄残基近半圆柱形,镰刀状弯曲,背面呈肋骨状排列,腹面呈短柱状密集排列。质坚硬,难折断,叶柄残基横切面可见黄白色小点2~4个(分体中柱),内面的1对成“八”字形排列。气微弱,味微苦、涩。 (2)单芽狗脊贯众:根茎呈长圆柱形或削成方柱形,红棕色至黑褐色,棕色披针形。叶柄残基横切面可见黄白色小点5~8个(分体中柱),余同“狗脊贯众”。 显微鉴别 (1)狗脊贯众:叶柄基部(直径1.1cm)横切面:外方为数列厚壁细胞,壁非木化。基本组织中有分体中柱2~4个,内面的1对较大。肾形,呈“八”字形排列;韧皮部较窄,包围木质部,木质部两端呈弯钩状,管胞多角形或类圆形,其余分体中柱较小,肾形或圆肾形,与内面1对排列成半圆环状,并有棕褐色的分泌细胞散在。 根茎横切面:构造基本与叶柄基部相似。分体中柱6~8个,呈类圆形或长圆形,环状排列。 (2)单芽狗脊贯众:叶柄基部(1.1cm)横切面:外层为数列厚壁细胞,棕褐色。分体中柱5~8个,其中2个较大。在分体中柱周围散在许多分泌细胞群。 根茎横切面:构造与叶柄基部相似。在分体中柱外侧有许多的叶迹维管束。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5g,在沙氏提取液中以甲醇回流3小时,回收甲醇至20ml备用。①三氯化铁一铁氰化钾反应:取样品以毛细管在硅胶G板上点样,以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试液喷雾斑点呈墨绿色(间苯三酚作为对照,斑点呈蓝色)。②取样品1ml,滴加溴水数滴,立即产生黄棕色沉淀(以水解鞣质对照,产生沉淀)。③取样品液1ml,滴加新鲜石灰水数滴,立即产生红黄色沉淀(水解鞣质对照,不产生沉淀)。
化学成分
狗脊蕨及单芽狗脊蕨根茎含痕量的东北贯众素(dryocrassin)[1]。
药理作用
狗脊蕨贯众的根茎及叶柄基部的煎剂稀释16%浓度时,体外对猪蛔虫头段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松弛作用。50%~70%的煎剂对整体猪蛔虫作用2~6小时后,猪蛔虫的活动呈不同程度的抑制[1]。
性味
味苦,性冷。入热经。 (1)《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性平。” (2)《湖南药物志》:“苦,寒,有毒。”
功效
清热解毒,杀虫,止血,祛风湿。
主治
主治风热感冒,时行瘟疫,恶疮痈肿,积聚腹痛,小儿疳积,痢疾,便血,崩漏,外伤出血,风湿痹痛。 (1)《贵州中草药名录》“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治风热感冒,流感,跌打劳伤,腰膝疼痛,湿热便血,虫积腹痛。” (2)《四川常用中草药》:“治头昏头痛,白带,血气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浸酒;或人丸、散。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涂。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腹中邪热诸毒狗脊根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止咳羊奶果叶、狗脊、枇杷叶、地瓜藤、鼠曲草适量,共煎服。(《苗族医药学》)
制剂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吕归宝,等.药物分析杂志,1988,8(1):17
药理
[1]南京药学院主编.中草药学(中册).第1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4
苗药名出处
贵州铜仁地区
参考
《中华本草》苗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