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_苗药名:比豆
汉语拼音 | Kulianpi
|
苗药名 | 比豆
|
苗药拼音 | bid doub
|
别名 | det zend ib豆正衣(贵州黔东南),gherblint zend det viab官令整豆桠(贵州黔南),bub ghongdaib补翁唉(贵州毕节)
|
中药材基原 | 为楝科植物楝的果实和茎皮。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楝Melia asedarach L
落叶乔木,高达10m。叶二回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13,卵形至椭圆形,长3~7cm,宽2~4cm,边缘有钝锯齿,幼时被星状毛。圆锥花序,腋生;花紫色;花萼5裂,披针形;花瓣5,倒披针形;雄蕊10,花丝合成筒。核果近球形,淡黄色,4~5室,每室有种子1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
栽培与养殖 | 生于路旁、坡脚,有的栽培在房前屋后。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各省区。
|
采收加工 | 四时可采。但以春末夏秋为宜。砍下树干或挖出树根,剥取根皮或干皮,洗净晒干备用。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干皮呈不规则块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长短不一,厚3~7mm。外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有交织的纵皱纹及点状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成薄片,层层黄白相间,每层薄片均可见极细的网纹。无臭,味苦。根皮呈不规则片状或蜷曲,厚1~5mm。外表面灰棕色或棕紫色,微有光泽,粗糙,多裂纹。干皮以皮细、可见多数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根皮以皮厚、去栓皮者为佳。
显微鉴别 干皮横切面:外侧有3~4条木栓组织层带。木栓层常已深入到韧皮部。老皮多已不见皮层。韧皮部有切向延长的纤维束与薄壁组织相间排列成层;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方晶直径6~31μm,纤维壁厚,木化。初生射线喇叭形,开口处的细胞常含有草酸钙簇晶。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圆形、类圆形或卵圆形,单粒或由2~5个分粒组成的复粒。根皮横切面:落皮层较厚,其内侧可见射线及颓废筛管群;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韧皮部韧皮射线波状弯曲,宽3~5列细胞;韧皮纤维排列成多层断续的环层,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方晶。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约1g,加乙醚10ml,浸渍2小时,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液1ml,挥发干后,滴加对二甲氨基本甲醛试液数滴,显红色;另取滤液1ml,置于试管中,挥发干后,加醋酐1ml,搅拌,沿管壁加硫酸数滴,醋酐层显绿色,硫酸层显红色至紫红色。
|
化学成分 | 楝树皮中含有川楝素(toosenda-nin)[1],苦楝酮(kulinone),苦楝萜酮内酯(kulactone),苦楝萜醇内酯(kulolactone),苦楝萜酸甲酯(mthylku-lonate)[2,3],苦楝子三醇(melianotriol)[4]等。
|
药理作用 | 1.驱虫作用 经猪试验表明,该药煎剂或醇提取物均对猪蛔虫有抑制以至麻痹作用 [1];高浓度的苦楝皮药液(25%~50%)在体外对小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2]。 2.对呼吸中枢的影响 大剂量的川楝素能引起大鼠呼吸衰竭。主要由于该成分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延脑呼吸中枢部位直接给予川楝素,能支持上述结果。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对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的对抗作用[3]。 3.对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的影响 川楝素对大鼠有不可逆地阻遏间接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但不影响神经的兴奋传导,也不降低肌肉对直接刺激的反应[4,5]。 4.抗肉毒中毒 川楝素对肉毒中毒动物具有治疗作用。此外,川楝素能明显增强抗毒血清对肉毒中毒小鼠和家兔的治疗作用[6]。 5.对心乳头肌电和机械特性的影响 川楝素抑制Ikl,其正性肌力作用是继发于APD的延长及钙通道的失活减慢[7]。 |
性味 | 味苦,性冷;有毒。入热经。
(1)《苗族药物集》:“性冷,味苦,入热经。”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辛,性寒。”
|
功效 | 杀虫,疗癣。
|
主治 | 主治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阴道滴虫病,疥疮,头癣。
(1)《苗族药物集》:“驱虫,止痛。”
(2)《贵州中草药名录》:“理气止痛,解毒杀虫。治疝气,蛔积,头癣,疥疮,滴虫。”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鲜品15~30g;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未调敷。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1.治虫积腹痛苦楝皮6g,苦参6g,蛇床子3g,皂角1.5g,研末,每服3g;或水煎服。
2.驱虫苦楝皮6g,使君子10g,水煎服。(1~2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3.治蛔积腹痛①苦楝皮、红糖各156g,核桃果皮16g,水煎苦楝皮根及红糖,核桃果皮研粉,用汤药吞核桃果皮5g。②苦楝皮、火草各16g,水煎服。③苦楝皮16g,大风藤50g,川芎6g,水煎服。
4.治蛔积苦楝皮、贯众各31g,花椒16g,煎成浓膏,外包患儿脐眼。(3~4方选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5.治钩虫病苦楝皮5000g,加水25000g,熬成5000g;另用石榴皮24g,加水2500g,熬成1000g。再把两种药水混合搅匀,成人每次服30g。(《湖南药物志》)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林启寿.中草药成分化学.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632 [2]Chang Frederic C,et al.Tetra Lett,1969,(11):819 [3]Chiang C K,et al.Tetrahedron,1973,(29):1911 [4]Lavic D,et al.Chem Comm,1967,18:910 药理 [1]吴云瑞,等.中华医学杂志,1948,34(10):437 [2]冯义生,等.山东大学学报,1956,2(3):102 [3]田文皓,等.生理学报,1980,32(4):338 [4]施玉梁,等.生理学报,1980,32(3):293 [5]施玉梁,等.生理学报,1981,33(1):141 [6]李培忠,等.中草药,1982,13(6):268 [7]高晓东,等.中国药理学报,1994,15(2):147 |
苗药名出处 | 贵州松桃地区
|
参考 | 《中华本草》苗药卷
|
上一篇:苍耳子_苗药名:比广棍
下一篇:蔓龙胆_苗药名:锐定谋
近期更新
- 爵床_苗药名:豆你牛
- 对叶莲_苗药名:加嘎陇给
- 败酱草_苗药名:加姜勒
- 木莓_苗药名:真溜窝
- 九节茶_苗药名:豆你欧角
- 卷柏_苗药名:下架梦
- 沙参_苗药名:野鸡果
- 乌韭_苗药名:都木油
- 老鹳草_苗药名:加嘎旅
- 十大功劳_苗药名:都阿能
- 川续断_苗药名:阿锐嘎亚
- 牵牛子_苗药名:窝比窝收
- 花椒_苗药名:正梭
- 浮萍_苗药名:保略
- 马蹄金_苗药名:窝比赊溜
- 六月雪_苗药名:豆也给
- 香椿_苗药名:锐叶
- 山栀茶_苗药名:阿锐杜枇杷
- 凤尾草_苗药名:咪大专
- 水蜈蚣_苗药名:仰超里
- 蔓龙胆_苗药名:锐定谋
- 追风伞_苗药名:科土欧
- 苍耳子_苗药名:比广棍
- 桑_苗药名:茹刚
- 小贯众_苗药名:窝汉嘎相
- 杉木_苗药名:嘎奥豆基
- 问荆_苗药名:仰董幼
- 龙葵_苗药名:乌索欧
- 积雪草_苗药名:锐咪等
- 茶枯_苗药名:枯比鸡
- 三匹风_苗药名:布幼打
- 光叶花榈木_苗药名:倒秀
- 宽叶腹水草_苗药名:热收
- 玉叶金花_苗药名:阿岗奴
- 麦冬_苗药名:基加欧幼
- 甲鱼_苗药名:大基
- 狗脊贯众_苗药名:啊达勾
- 桑寄生_苗药名:寄边
- 鲤鱼_苗药名:大美
- 伸筋草_苗药名:搓更乃尼
- 构树_苗药名:绞寡
- 万寿竹_苗药名:锐绿罗
- 熊胆_苗药名:兴滴
- 射干_苗药名:窝达赊巴
- 灵香草_苗药名:窝嘎勒
- 大通草_苗药名:咪头
- 马齿苋_苗药名:窝咪仰
- 竹叶花椒_苗药名:比西
- 大风藤_苗药名:锐比勾
- 灯盏细辛_苗药名:锐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