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_苗药名:窝达赊巴
汉语拼音 | Shegan
|
苗药名 | 窝达赊巴
|
苗药拼音 | vob dak dlangd bad
|
别名 | 扁竹,老君扇,鲤鱼尾
|
中药材基原 | 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DC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80cm。根茎横走,略呈结节状,外皮鲜黄色。叶2列,嵌叠状排列,宽剑形,扁平,长达60cm。茎直立。伞房花序顶生,二歧状,苞状膜质;花橘黄色,花被6,基部合生成短筒,外轮开展,散生暗红色斑点,内轮与外轮相似;雄蕊3,着生于花被基部;花柱棒状,顶端3浅裂,被毛。蒴果倒卵圆形,熟时3裂,果瓣向内弯曲。种子近球形,黑色,有光泽。
生于山坡、草丛、路旁向阳处。分布于贵州、湖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喜温暖干燥气候,耐旱,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用根茎繁殖、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根茎繁殖:于冬季或早春,结合采收,挖掘根茎,将其折成小块(每块有芽1~2个),按行株距20cm×20cm开穴。每穴栽1~2块,填土压实。种子繁殖:种子采收后应湿沙贮藏,一般采用直播,也可以采用育苗移栽法。直播于3月或10~11月播种。按行株距20cm×16cm挖穴,穴深6~10cm,每穴播种5~10粒,覆土后稍加镇压。扦插繁殖:剪取花后的地上部分,剪去叶片,截成小段,每段须有2个茎节。待两端切口稍干后插于穴内,穴距与根茎繁殖同。覆土后浇水,并稍加荫蔽。
田间管理:栽后第1年中耕除草4次,第1次在出苗后进行,以后在5、7、11月各进行1次,第2年以后,只有3、6、11月中耕除草各1次。追肥每年3次,在3、6月及冬季进行,春、夏以人畜粪水为主,冬季可施土杂肥。播种第2年开花,除留种地外,应及时摘除花蕾,减少养分消耗,以供地下部分有充足养分,保证产量和质量。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锈病,发病初期可喷25%粉锈宁2000倍液。虫害有钻心虫,可在越冬孵化盛期喷5%西维因粉;幼虫入土前根际用90%晶体敌百虫液浇灌。
|
采收加工 | 裁后2~3年收获,春、秋季挖掘根茎,洗净泥土,晒干,搓去须根,再晒至全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暗棕色或黑棕色,皱缩不平,有明显的环节及纵纹。上面有圆盘状凹陷的茎痕,有时残存有茎基;下面及两侧有残存的细根及根痕。质硬,折断面黄色,颗粒性。气微,味苦、微辛。
以粗壮、质硬、断面色黄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残存。木栓细胞多列,外侧2~3列细胞棕色,壁稍增厚,少数含棕色物。皮层宽,有少数叶迹维管束;内皮层不明显。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以外侧为多。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柱晶(长40~150μm)、淀粉粒及油滴。
粉末特征:橙黄色。草酸钙柱晶较多,棱柱形,多已破碎,完整者长49~240(~315)μm,直径约49μm。淀粉粒单粒圆形。薄壁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壁稍厚或连株状增厚,有单纹孔。木栓细胞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薄,微波状弯曲,有的含棕色物。
|
化学成分 | 根及根茎含异黄酮类成分:鸢尾苷元(iri-genin)[1,2],鸢尾黄酮(tectorigenin),鸢尾黄酮苷(tectoridin)[2],射干异黄酮(belamcanidin),甲基尼泊尔鸢尾黄酮(methylirisoli-done),鸢尾黄酮新苷元(ristectoriginin)A[3],洋鸢尾素(irisflo-rentin)[4],野鸢尾苷(iridin)[5],5-去甲洋鸢尾素(npocynin)[香草乙酮(acetovanillone)[6],射干醛(belamcandal),28-去乙酰基射干醛(28-deancetylbelamcandal),异德国鸢尾醛(isoridogerma-nal),16-O-乙酰基异德国鸢尾醛(16-O-acetylisoiridogermana),右旋的(6R,10S,11S,14S,26R)-26-羟基-15-亚甲基螺鸢尾-16-烯醛[(6R,10S,11S,14S,26R)-26-hxdroxy-15-methrlidene spiroirid-16-enal],以及异德国鸢尾醛的、28-去乙醛基射干醛的和(6R,10S,11S,4S,26R)-26-羟基-15-亚甲基螺鸢尾-16-烯醛的肉豆蔻酸甲脂,棕榈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7]等。 种子含射干醇(belamcandol)A、B[8],射干醌(bel-amcan-daquinone)A、B[9],1-(2-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0-十五烯[1-(2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0-pentadecene],1-(3羟基-5-甲氧基)苯基-10-十五烯[1-(3-hydroxy-5-me-thoxy)phenyl-10-penta-decene][10]。 花、叶均含杧果苷(mangiferin)[11]。 |
药理作用 | 1.抗炎作用 射于对炎症早期和晚期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22g/kg灌胃,对组胺、醋酸所致的小鼠皮肤或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巴豆油所致耳肿胀均有抑制作用。13g/kg灌胃,对大鼠的透明质酸酶或甲醛性足肿胀及棉球肉芽组织增生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1]。所含鸢尾黄酮苷和鸢尾黄酮,在试管中有抗透明质酸酶的作用,且不为半胱氨酸阻断,能抑制大鼠的透明质酸酶性的浮肿,而不抑制角叉菜胶性浮肿。对大鼠因腹腔注射氮芥引起的腹水渗出亦有抑制作用[2]。其有效成分之一的1,4-苯醌是抗氧化剂和炎症抑制剂[3]。射干另一有效成分杧果甙50mg/kg腹腔注射或口服,对角叉菜胶诱发的后脚爪水肿,棉球植入以及肉芽囊肿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4]。 2.解热作用 乙醇提取物13g/kg灌胃,对15%啤酒酵母皮下注射所致的大鼠发热有一定的解热作用[1]。 3.抗过敏作用 鸢尾黄酮对大鼠因卵清蛋白诱导的被动皮肤过敏的抑制率为40%[5]。 4.抗微生物作用 水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6~8]。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9,10]、腺3病毒、埃可11病毒[1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对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和真菌的抑制浓度和抗菌谱明显优于煎剂和水浸剂[12]。10%乙醇提取物对京防86-1(甲Ⅰ型)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1]。 5.祛痰作用 射干乙醇提取物25g/kg灌胃,能明显增加小鼠呼吸道排痰量[13]。 6.对神经细胞的作用 射干醇A、B和另一苯并呋喃衍生物能增进乙酰胆碱能神经细胞的生存和生长,并能增加胆碱乙酰化酶的活性[14]。 7.其他作用 射干单用无致癌危险,但与致癌物(3-甲基胆蒽)同用,有促进小鼠皮肤肿瘤发生作用,强度弱于巴豆油[15]。射干具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其活性成分大约是分子量为10 000的含有半乳糖酫酸和鼠李糖的酸性多糖[16]。射干乙醇或乙醇-水浸出物口服或注射,有促进家兔唾液分泌的作用,注射较口服作用更快而强[17]。对小鼠的X射线伤害无保护作用,也不延长巴比妥的睡眠时间[2]。其乙醇提取物给家兔注射,可引起血压下降[18]。射干醇A和射干醌A对5-脂氧合酶有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0.6μmol/L、157μmol/L[19]。鸢尾苷有抑制二磷酸腺苷转化成三磷酸腺苷而显示改善毛细血管渗透的作用。杧果甙有明显的利胆作用,鸢尾甙有利尿作用,家兔皮下注射25mg/kg效果显著[4]。 8.毒性 射于乙醇提取物小鼠灌胃的LD50为66.78g/kg[1]。射干乙醇提取物按相当于人用量(9g/50kg)的277倍剂量50g/kg,给小鼠灌胃观察7天,动物均健存[20]。 |
性味 | 性冷,味苦,入热经。
《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苦,入热经。”
|
功效 |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消瘀散结。
|
主治 | 主治咽喉肿痛,痰壅咳喘,瘰疬结核,疟母癥瘕,痈肿疮毒。
(1)《苗族医药学》:“有降火,解毒,消炎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疼。”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降火,解毒。主治咽喉肿痛,牙根肿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1.治咽喉疼痛,牙根肿痛射干10g,朱砂根10g,车前草10g,水煎服。(《苗族医药学》)
2.治咽喉肿疼射干10g,八爪金龙15g,水煎服。
3.治龈根肿痛射干10g,马鞭草15g,水煎服。(2~3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胡晓兰,等.中药通报,1982,7(1):29 [2]吴亚西,等.药学学报,1992,27(1):64 [3]Yamaki M,et al.Plante Med,1990,56(3):335 [4]余亚纲,等.药学学报,1983,19(12):969 [5]Kukani N,et al.C A,1944,45:820b [6]Woo W S,et al.Phytochemistry l993,33(4):939 [7]Abe F,et al.Phytochemistry,1991,30(10):3379 [8]Fukuyama Y,et al.Chem Pharm Bull,1991,39(7):1877 [9]Fukuyama Y,et al.Tetra hedron Lett,1993,34(47):7633 [10]Fukuyama Y,et al.C A,1993,118:11723u [11]Bate-Smith E C,et al.Nature 1963,198:1307 药理 [1]吴泽芳,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6(6):28 [2]江崎俊治.日本药理学杂志,1968,64(2):186 [3]Fukuyama Y,et al.C A,1994,120:101972v [4]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12 [5]Abe F,et al.Phytochemistry,1991,30(10):3379 [6]刘国声.中华新医学报,1950,1:95 [7]零陵地区卫生防疫站,等.湖南医药杂志,1974,(5):49 [8]郑子颖,等.中华医学杂志,1962,48(1):32 [9]郑武飞.中华医学杂志,1952,38(4):315 [10]孙迅.中华皮肤科杂志,1958,(3):210 [11]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病毒组.新医药杂志,1973,(11):26 [12]黄庆华,等.中医研究,1993,6(2):27 [13]吴泽芳,等.中医药理与临床,1985,(1):153 [14]Fukuyama Y,et al.C A,1993,118:11723i [15]纪志武,等.癌症,1989,8(5):350 [16]刘松林,等,中医杂志,1983,(11):19 [17]榊原多鹤子,等.日本药理学杂志,1920,19:824 [18]近藤东一郎.医学中央杂志(日),1920,29:824 [19]Yoshiyansu F,et al.Chem Pharm Bull,1991,39(7):1877 [20]吴泽芳,等.药物分析杂志,1985,5(3):167 现代临床研究 [1]李象复.中医杂志,1981,22(5):364 [2]郭元芝,等.广东医学(祖国医学报),1964,(5):18 |
苗药名出处 | 贵州黔东南地区
|
参考 | 《中华本草》苗药卷
|
上一篇:熊胆_苗药名:兴滴
下一篇:灵香草_苗药名:窝嘎勒
近期更新
- 爵床_苗药名:豆你牛
- 对叶莲_苗药名:加嘎陇给
- 败酱草_苗药名:加姜勒
- 木莓_苗药名:真溜窝
- 九节茶_苗药名:豆你欧角
- 卷柏_苗药名:下架梦
- 沙参_苗药名:野鸡果
- 乌韭_苗药名:都木油
- 老鹳草_苗药名:加嘎旅
- 十大功劳_苗药名:都阿能
- 川续断_苗药名:阿锐嘎亚
- 牵牛子_苗药名:窝比窝收
- 花椒_苗药名:正梭
- 浮萍_苗药名:保略
- 马蹄金_苗药名:窝比赊溜
- 六月雪_苗药名:豆也给
- 香椿_苗药名:锐叶
- 山栀茶_苗药名:阿锐杜枇杷
- 凤尾草_苗药名:咪大专
- 水蜈蚣_苗药名:仰超里
- 苦楝皮_苗药名:比豆
- 蔓龙胆_苗药名:锐定谋
- 追风伞_苗药名:科土欧
- 苍耳子_苗药名:比广棍
- 桑_苗药名:茹刚
- 小贯众_苗药名:窝汉嘎相
- 杉木_苗药名:嘎奥豆基
- 问荆_苗药名:仰董幼
- 龙葵_苗药名:乌索欧
- 积雪草_苗药名:锐咪等
- 茶枯_苗药名:枯比鸡
- 三匹风_苗药名:布幼打
- 光叶花榈木_苗药名:倒秀
- 宽叶腹水草_苗药名:热收
- 玉叶金花_苗药名:阿岗奴
- 麦冬_苗药名:基加欧幼
- 甲鱼_苗药名:大基
- 狗脊贯众_苗药名:啊达勾
- 桑寄生_苗药名:寄边
- 鲤鱼_苗药名:大美
- 伸筋草_苗药名:搓更乃尼
- 构树_苗药名:绞寡
- 万寿竹_苗药名:锐绿罗
- 熊胆_苗药名:兴滴
- 灵香草_苗药名:窝嘎勒
- 大通草_苗药名:咪头
- 马齿苋_苗药名:窝咪仰
- 竹叶花椒_苗药名:比西
- 大风藤_苗药名:锐比勾
- 灯盏细辛_苗药名:锐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