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勃_苗药名:勾西斗

汉语拼音
Mabo
苗药名
勾西斗
苗药拼音
nggoub xid doub
别名
jib penb基喷(贵州黔东南),jenb buk chit敬补痴(贵州毕节)脱皮马勃
中药材基原
灰包科植物脱皮马勃的子实体。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脱皮马勃Lasiosphaere fenzlii Reich 子实体近球形至长圆形,直径15~20cm。包被薄,易消失,外包被成块地与内包被脱离,内包被纸状,浅烟色,成熟后全部消失,遗留成团的孢体随风滚动。孢体紧密,有弹性,渐退成浅烟色,由孢丝及孢子组成;孢丝长,分枝,相互交织,浅褐色,粗2~4.5μm;孢子褐色,球形,有小刺,直径4.5~5μm。
栽培与养殖
生于草地上。分布于贵州、湖南、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区。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子实体成熟时采收,除去泥沙,干燥。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子实体呈扁球形或类球形,直径15~18cm或更大,无不孕基部。包被灰棕色或褐黄色,纸质,菲薄,大部分已脱落,留下少部分包皮;子实体轻泡,柔软,有弹性,呈棉絮状,轻轻捻动即有孢子飞扬,手捻有细腻感。 显微鉴别 粉末灰褐色。孢子褐色,球形,直径4.5~5μm,有小刺,长1.5~3μm;孢丝长,有分枝,互相交织,浅褐色,粗2~2.5μm。 理化鉴别 (1)本品置火焰上,轻轻抖动,即可见微细的火星飞扬,熄灭后,发生大量白色浓烟。 (2)取本品粗粉末约1g,加乙醇与氢氧化钠溶液(0.1mol/L)各8ml,浸湿,低温烘干,缓缓炽灼,于700℃使完全灰化,放冷,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滤过,滤液显磷酸盐的鉴别反应。
化学成分
脱皮马勃的子实体含亮氨酸、酪氨酸、尿素、麦角甾醇(ergosterol)、类脂(lipid)、马勃素(gemmetein)和磷酸钠[1]。
药理作用
1.止血作用  将马勃孢子撒布于流血局部,可以止血,系机械的止血作用[1]。
2.抗菌作用  马勃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及肺炎双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
3.过敏反应  临床有内服马勃煎剂引起过敏反应者[3]。
性味
味涩,性冷。入热经。 《贵州中草药名录》:“性平,味辛。”
功效
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主治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吐血衄血,诸疮不敛。 (1)《贵州中草药名录》:“清肺利咽,解毒,止血。治喉痹咽痛,咳嗽失音,吐血,衄血,外伤出血,无名毒疮。” (2)《贵州中药资源》:“清肺利咽,止血。治风热郁肺,咽痛,咳嗽,音哑;外用治鼻衄,创伤出血。” (3)《苗族医药学》:“治冻疮,溃破疮疖。” (4)《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解毒,止血。主治咽痛,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1.5~6g,包煎;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作吹药。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咽喉肿痛马勃3g,八爪金龙10g,水煎服。 2.治外伤出血将马勃末敷于伤口,压迫止血即可。 3.治冻疮将患处用盐水洗净,用马勃末敷于患处即可。(1~3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4.治溃破疮疖患部用盐汤洗净,以马勃末敷之即可。(《苗族医药学》)
制剂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南京药学院.药材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137
药理
[1]蒋中海,等.植物杂志,1990,10(1):19
[2]孙菊英,郭朝晖.中药材,1994,17(4):37
[3]吴树忠.中医杂志,1980,20(8):599
现代临床研究
[1]董禄,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601
[2]贝时英,章伟平,等.中级医刊,1993,28(10):53
苗药名出处
贵州铜仁地区
参考
《中华本草》苗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