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_苗药名:蛙龚龙

汉语拼音
huzhang
苗药名
蛙龚龙
苗药拼音
uab gongx liongl
别名
ghaob gind nqet阿今采(贵州松桃),vobgongx liongl窝巩料(贵州黔东南)酸杖,酸汤秆,花斑竹,大叶蛇总管
中药材基原
为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茎及根。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虎杖Polygonum cspidatum Sieb.etZucc 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高达1.3m。根茎横卧地下,粗大,带木质节明显,外皮棕色,断面黄色。茎直立,丛生,中空,无毛,基部木质化,散生红色或紫红色斑点。叶互生;具短柄;托叶鞘膜质,褐色,早落;叶个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cm,宽5~9cm,先端短骤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无毛,花单性,雌雄异株,成腋生密集的圆锥花序;花梗细长,中部有关节,上部有翅;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白色,2轮排列,外轮3片在果期增大,背部生翅;雄花的雄蕊8,具退化雌蕊;雌蕊具退化雄蕊,子房上位,花柱3,分离,柱头扩展,呈鸡冠状。瘦果卵形,长34mm,黑褐色,光亮,包于宿存的翅状花被内,翅倒心状卵形,长6~10mm,基部圆形.下延至果梗。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湿润而深厚的土壤,常见于山坡山麓及溪谷两岸的灌丛边、沟边草丛及田野路旁,常成片生长。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贵州等省区。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耐涝。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 栽培技术:种子繁殖:可用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于3~4月,穴距33cm,每穴播种8~9粒,覆土3cm。条播,按行距33~45cm开浅沟播种,播后覆土浇水。育苗,于苗床撒播或条播,覆细上1.5cm,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幼苗出土后,间苗、除草,苗高7~10cm时移栽。分根繁殖:在返春前挖取母株,把根头分开,每根上带1~2个芽,然后栽种。
采收加工
分根繁殖第2年或播种第3年,春秋季将根挖出,除去须根,洗净,晒干。鲜根可随采随用。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有分枝,长短不一,有时可长达30cm,直径0.5~2.5cm,节部略膨大。表面棕褐色至灰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须根和点状须根痕,分枝顶端及节上有芽痕及鞘状鳞片。节间2~3cm。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棕黄色,纤维性,皮部与木部易分离,皮部较薄,木部占大部分,呈放射状,中央有髓或呈空洞状,纵剖面具横隔。气微,味微苦涩。 以粗壮、坚实、断面色黄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5~10数列木栓细胞,棕红色。皮层较窄,散有纤维束,有时可见切向延长的分枝状石细胞;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韧皮部也有纤维束和草酸钙簇晶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中木纤维发达,导管较少,常单个或数个成束散列于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间,木射线宽2~7列细胞。髓部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有时可见类圆形石细胞。 粉末特征:棕黄色或棕色。①草酸钙簇晶较大,直径21~110μm,棱角较钝。②韧皮部纤维成束,细长,较平直,木化,纹孔细点状,人字形或十字形,胞腔内含淀粉粒,有的纤维具横隔。③分枝状石细胞多2~3个相连,纺锤形、类长方形或延长作纤维状。孔沟疏密不一,胞腔内含淀粉粒。有的细胞具横隔。④皮层纤维梭形或长纺锤形,边缘不整齐,长180~335μm,壁稍厚木化,纹孔稀疏,有的具横隔。⑤木射线细胞壁较厚,木化,纹孔较密。⑥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直径3~13μm,脐点点状,复粒大多由24分粒组成。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25ml,浸渍2小时,过滤。滤液蒸干,残渣加水约2ml,充分搅拌,取上清液,加氯仿10ml,振摇提取,分取氯仿液,蒸干,残渣加氯氧化钠试液2滴,显榴红色(检查蒽醌类化合物)。 (2)取上项氯仿提取后的水层液,加醋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水约5ml,再用乙醚5ml提取。分取乙醚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溶解后,点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亮蓝色荧光(检查芪类化合物)。 (3)取上项氯仿提取后的下层水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2滴,显污绿色(检查缩合型鞣质)。 (4)取本品粉末(40目)5g,用甲醇回流提取,浓缩后作供试液。另取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制成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二溶液。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无水乙醇(8:2)为展开剂,展距13cm,以氨蒸气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樱红色斑点。
化学成分
根及根茎含游离蒽醌及蒽醌苷,主要为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1~3],大黄酚(chrysophanol)[1,2],蒽苷(anthraglycoside)A即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physcion-8-O-β-D-glucoside)[4],蒽苷(anthyaglycoside)B即大黄素8-β-D-葡萄糖苷(emodin-8-β-D-gluco-side)[3,4],迷人醇(fdllacinol),6-羟基芦荟大黄素(cit-reorosein),大黄素-8-甲醚(questinol),6羟基芦荟大黄素-8-甲醚(questinol)[5]等。还含芪类化合物:自藜芦醇(resveratrol)即3,4,5-三羟基芪(3,4,5-tri-hydroxystilbene),虎杖苷(polydatin)即白藜芦醇-3-0-β-D-葡萄糖苷(resveratol-3-O-β-D-glucoside)[3,6]。又含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右旋儿茶精(catechin),2,5-二甲基-7-羟基色酮(2,5-dimethyl-7-hydroxychromone),7-羟基-4-甲氧基-5-甲基香豆精(7-hydroxyl-4-methoxy-5-methyl-coumarin),2-甲氧基-6-乙酰基-7-甲基胡桃(2-methoxy-6-acetyl-7-methylju-glone),决明蒽酮-8-葡萄糖苷(torachrysone-8-O-D-glucoside)[5],β-谷甾醇葡萄糖苷(β-sitosterolducoside)[3],以及葡萄糖(glucose),鼠李糖(rham-nose)
[1]多糖[7],氨基酸(12.99%)和铜、铁、锰、锌、钾及钾盐[8]等。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  麻醉猫静脉注射白藜芦醇苷50mg/kg,初期血压微升,3~5分钟血压缓慢下降,15~30分钟降压达最低点,以后缓慢上升,降压维持2~2.5小时。给药后平均血压净降面积为27.3%[1]。蒽醌对麻醉兔有明显降压作用[2]。
2.对脂肪肝的保护作用  用虎杖中的白藜芦醇苷和白藜芦醇给喂过氧化玉米油的大鼠做降血脂的实验,主要结果为:①部分制止大鼠肝中过氧化类脂化合物的堆积。②降低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水平,降低脂质过氧化物(LPO)和减少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不变。③阻止过氧化物被鼠肝内微粒体ADP和NADPH所诱导。证明上述两种物质对实验性脂肪肝有改善作用。具有降血脂的生理活性[3]。
3.对微循环的影响  给失血性休克大鼠注射白藜芦醇苷后,可使血压中度回升,脉压差明显增大,甚至超过失血前水平,并在微循环中有脉动血流出现于毛细管开口处,可促进停滞的血流恢复。白藜芦醇苷静脉注入或直接涂敷均有扩张细动脉的作用,同时又能增加心搏量和增加脉压差,从而提高了动物的存活率[4]。白藜芦醇苷可使白毛家兔烧伤后收缩型血管转化为扩张型,减少血栓形成[5],扩张细动脉,增加脉压差,改善微循环,有利于抗休克[4]。虎杖注射液可以增加清醒小鼠的心肌血流量;普萘洛尔(心得安)可以对抗这一作用,提示虎杖可能通过肾上腺素β受体而起作用[6,7]。
4.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白藜芦醇苷6.7~107.2μmol/L可明显抑制花生四烯酸(AA)和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B2(TXB2)的产生,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分别为48%~90%和43%~69%;TXB2产生的抑制率分别为50%~87%和43%~68%;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和TXB2产生的抑制率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白藜芦醇苷对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TXB2产生的ID50是11.2mg和11.4mg;而对AD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TXB2产生的ID50是23.3mg和23.0mg。说明白藜芦醇苷抑制AA的作用比抑制ADP的作用强,以抑制环氧化酶为主[8]。体内实验表明,白藜芦醇苷5mg/kg可明显地抑制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而对C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以给药后60分钟时抑制作用更为显著。白藜芦醇苷可能具有影响ADP和前列腺素受体功能、抑制Ca2+内流、阻断血小板α2受体等作用[9]。
5.镇咳作用  用恒压氨雾引咳法实验证明,小鼠腹腔注射白藜芦醇苷粗品(1%)及精制品(0.5%)0.3ml/只,均有镇咳作用。镇咳率分别为147.6%和132.2%,而磷酸可待因(0.2%)组的镇咳率为181.3%,电刺激麻醉猫喉上神经镇咳法也证明大黄素及白藜芦醇苷有镇咳作用[4]。
6.平喘作用  虎杖煎剂(75%)在离体豚鼠气管实验中,能对抗组织胺(6.23×10-6)引起的气管收缩,给药后5分钟,对抗强度为75%,故有一定的平喘作用,但其作用强度远不如氨茶碱;对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收缩,虎杖煎剂则无对抗作用[1]。
7.抗氧化作用  以卵磷脂脂质体为人工细胞模型,Fe2+和抗坏血酸为自由基发生系统,硫代巴比妥酸显色,采用丙二醛(MDA)法测定白藜芦醇苷对自由基发生系统引起的脂质过氧化,结果证明,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认为白藜芦醇苷有保护肝脏作用,即抑制脂质过氧化物在肝脏的堆积[10]。
8.抗菌作用  虎杖煎剂(200%)及白藜芦醇苷(10mg/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卡他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1,11]。大黄素(1%)和大黄素葡萄糖苷(1%)对金黄色葡萄球和肺炎链球菌有抑制作用[1]白藜芦醇对导致顽癣、汗疮状癣的深红色发癣菌、趾间发癣菌、须发癣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枯草杆菌、藤黄八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2]。抗菌活性成分为白藜芦醇、大黄素和2-甲氧基-6-乙酰基-7-甲基胡桃醌等[13,15]。
9.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虎杖水煎剂(10%)对单纯疱疹病毒,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病毒及埃可11型( ECHO11)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虎杖煎液(3%)对479号腺病毒3型、72号脊髓灰质炎Ⅱ型、44号埃可9型、柯萨奇A9型及B5型,乙型脑炎(京卫研Ⅰ株)、140号单纯疱疹等7种代表性病毒株均有较高的抑制作用[11,16,17]。
10.抗肿瘤作用  虎杖中的大黄素灌服或皮下注射对小鼠肉瘤S180、小鼠乳腺癌、小鼠肝癌、小鼠艾氏腹水癌、小鼠淋巴肉瘤、小鼠黑色素瘤及大鼠瓦克癌等7个瘤株的治疗均显疗效,抑制率都在30%以上,最高可达52.0%[18]。虎杖煎剂对小鼠艾氏腹水癌也有抑癌作用,抑癌率为35.3%和37.2%[19]。
11.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虎杖蒽醌片临床试用于升白细胞,有效率达70%,白细胞平均升高1000/mm3以上,血小板升高有效率为90%,可对抗辐射引起的白细胞降低[20]。大剂量白藜芦醇苷(每口腹腔注射700mg/kg)连用6周后,可使大鼠白细胞明显减少[11]。
12.镇静作用  白藜芦醇苷与戊巴比妥钠及氨基甲酸乙酯有协同作用,能明显延长小鼠睡眠时间[1]。
13.止血、抗炎作用  虎杖煎剂外用,对外伤出血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11],对烫伤、烧伤创面有收敛,防止感染和消炎作用,内服对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止血作用[21]。
14.其他作用  白藜芦醇苷可明显改善大鼠失血性休克心脏和大循环功能[22]。
15.毒性  在虎杖蒽醌衍生物的小鼠最大耐受量实验中,小鼠口服9g/kg,1周无死亡[20]。大黄素、白藜芦醇苷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249.5±34.3mg/kg和1000.0±57.3mg/kg[1]。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连续42天给大鼠按50mg/kg,150mg/kg,700mg/kg白藜芦醇苷腹腔注射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膜炎,病变程度及范围与给药剂量有平行关系。3个剂量组均为部分肝细胞坏死和骨髓脂肪增生,对大鼠体重增长无影响,血液和生物学检查表明,700mg/kg剂量组给药6周后可引起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但对血象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除上述病变外,其余脏器未见药物所致的病理形态改变[1]。
性味
味苦,性微冷。入热经。 (1)《贵州草药》:“性平,味酸、微苦。” (2)《滇南本草》:“苦微涩,微寒。” (3)《苗族药物集》:“性冷,味酸、苦,入热经。”
功效
活血散瘀,祛风通络,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
主治妇女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下,跌仆损伤,风湿痹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疮疡肿毒,毒蛇咬伤,水火烫伤。 (1)《贵州草药》:“解毒,祛风,镇痛,利湿。” (2)《滇南本草》:“攻诸肿毒,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经络。治五淋白浊,痔漏,疮痛,妇人赤白带下。” (3)《贵州民间方药集》:“收敛止血。治痔漏,祛风湿,散瘀血,外用治火伤。” (4)《苗族药物集》:“收敛,清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浓汁湿敷;或熬膏涂搽。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筋骨痰火,手足麻木,颤摇,痿软斑竹根30g,川牛膝15g,川茄皮15g,防风15g,桂皮15g,木瓜9g,烧酒1500g,泡服。(《滇南本草》) 2.治红白痢酸汤秆9g,何首乌9g,红茶花9g,天青地白6g,煎水对红糖吃。(《贵阳民间药草》) 3.治慢性肝炎虎杖15g,齐头蒿15g,水煎服。(《贵州草药》) 4.治痈肿疼痛酸汤秆、土大黄为未,调浓茶外敷。(《贵阳民间药草》)
制剂
(1)复方吉祥草含片。详见附篇一国家标准民族药(苗药)品种第55号。 (2)九味痔疮胶囊。详见附篇一国家标准民族药(苗药)品种第77号。 (3)复方伤复宁膏。详见附篇一国家标准民族药(苗药)品种第114号。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月田洁,等.药学杂志(日),1954,34(4):379
[2]月田洁,等.药学杂志(日),1954,34(4):224
[3]Chi Hyung Joon,et al.C A,1986,105:139476g.
[4]Takao Marakami,Bull,1968.16(11);2299
[5]Kimura Yosliiyuki,etMed,1983.48(3):164
[6]野村进,等.药学杂志(日),1963,83:988
[7]村上高雄,等.Chem Pharm Bull,1973,21(7):1506
[8]kiln Tae Hee,et al.C A,1979,91:189825n
药理
[1]解放军广字第173部队化学教研室等.新医药学杂志1973,(12):471
[2]方秋文,等.西安医学院学报,1982,3(4):941
[3]本邑好之,等.Planta Med,1983,49:51
[4]朱佐江,等.中华医学杂志,1989,69(5):279
[5]赵克森,等.解放军医学杂志,1980,5(2):75
[6]周希辉,等.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2,2(3):252
[7]周希辉,等.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3,3(3):231
[8]单春文,等.药学药报,1988,23(5):394
[9]单春文,等.中国药理学报,1990,11(6):527
[10]童平,等.中国药学杂志,1991,26(6):363
[11]木岛正夫,等.药用植物大辞典(日).广州书店,1977:28
[12]张渝华译.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1982,(2):24
[13]周宏晖译.中药材,1989,12(11):48
[14]朱延儒,等.中草药,1985,16(3):117
[15]马玉书译.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9,11(4):253
[16]天津市卫生防疫站肝炎小组.天津医药,1975,3(7):343
[17]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病毒组.新医药学杂志,1973,(1)26
[18]廖兴媛,等.中国医药学杂志,1988,8(5):214
[19]周立东,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2):111
[20]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中药分析室.医药工业,1976,(10)34
[21]金亚城.陕西中医,1980,(6):24
[22]赵克森,等.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9,9(4):279
现代临床研究
[1]朱山有.湖北中医杂志,1983,(4):11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陆军医院传染料.中草药通讯,1973,(1):43
[3]丁守生,等.山东中医杂志,1982,(2):84
[4]广东医药卫生研究所.医药科技动态,1972,(3):11
[5]杨孚春,等.中国农村医学,1987,(10):27
[6]林春瑞.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9):549
[7]龚正亮,等.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4):27
[8]金亚城.浙江中医杂志,1980,15(5):210
[9]窦国祥.新医药学杂志,1974,(7):32
[10]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皮肤科.新医药学杂志,1977,(7):48
[11]李武忠.四川中医,1986,(11):2
苗药名出处
贵州黔南地区
参考
《中华本草》苗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