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荆芥_苗药名:加姜给
汉语拼音 | Tujingjie
|
苗药名 | 加姜给
|
苗药拼音 | jab zangd dit
|
别名 | reib xad nqind锐虾清(贵州松桃)
|
中药材基原 | 为藜科植物土荆芥的带果穗全草。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40~80cm。有强烈的香味。茎直立,具棱,多分枝,具腺毛。单叶互生,叶片长圆形。狭披针形,长可达15cm以上,宽3~5cm,先端渐尖,叶上部边缘具波状牙齿,背面具黄色腺点,中脉疏生柔毛。穗状花序生于上部枝条的叶腋内,花两性或雌性,通常3~5朵簇生于苞腋;花被5裂;雄蕊5枚。胞果扁球形。种子横生;种皮红褐色,表面光滑而发亮。花期6~8月。
生于树旁、旷地、路边、河岸或溪边。分布于中南、华东、西南等地区。
|
栽培与养殖 | 喜温暖干燥气候。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佳。种子繁殖:3月中旬至4月上旬播种。耕翻土地,施足基肥,整平,作成1~1.4m宽的高畦,按行距30cm在畦上开条沟直播,将种子均匀播人沟内,薄覆细土,以盖没种子为度。苗齐后按株行距0.5m,每窝留苗1~2株。育苗移栽:在苗床内按行距10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入,盖细土一层,灌水湿润。也可在苗高15cm时移植,按株、行距各35cm开穴,每穴栽植1~2株,覆土镇压后灌水。生长期应勤除杂草,施肥以人粪尿或硫酸铵为宜。
|
采收加工 | 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置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不可日晒或雨淋。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全草黄绿色,茎上有柔毛。单叶互生,叶片皱缩破碎,叶缘常具稀疏不整齐的钝锯齿;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可见散生油点;叶脉有毛。花着于叶腋。胞果扁球形,外被一薄层囊状而具腺毛的宿萼。种子黑色或暗红色,平滑,直径约0.7mm。香气特殊而强烈,味辣、微苦。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①上、下表皮均有囊状腺毛,头部单细胞,略呈矩圆形,长100~140μm,直径40~56μm,柄1~4细胞。②气孔甚密,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③非腺毛1~7个细胞,顶端细胞长而钝圆,壁薄多扭曲,基部细胞膨大,有纵向角质纹理。④叶内组织中有草酸钙砂晶、簇晶及方晶。此外,偶见头部为2细胞,柄6~9细胞的腺毛,其基部细胞亦膨大呈锥状。
|
化学成分 | 全草含挥发油,油中主含柠檬烯(limonene)32.6%,反式松香苇醇(pinocarveol)26.7%以及黄樟醚(safrole)、土荆芥酮(aritasone)等近50种成分[1,2],又含槲皮素(quercetin)[3,4],藜芦苷(chenopodoside)B[5]。 果实含槲皮素、山萘酚(kaempferol)、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山萘酚-3-鼠李糖-4'-木糖苷(kaempferol-3-rhamnoside-4'-xylo-side)、山萘酚-3-鼠李糖-7-木糖苷[6]、6-甲氧基-7,3',4'-三羟基黄酮-7-O-α-L-吡喃鼠李糖-3'-O-β-D-吡喃木糖苷(6-methoxy-7,3',4'-trihydro-xyxyflewone-7-O-α-L-rhamnopyranoside-3'-O-β-D-xylopyranoside)[7]。叶除含挥发油外,还含山柰酚-7-鼠李糖苷、土荆芥苷(ambroside)[8]。 |
药理作用 | 1.驱肠虫作用 驱蛔素对蛔虫先兴奋,后麻痹,最后产生不可逆性强直被排出;对钩虫也有效,但稍差;对阿米巴痢疾亦有效,可用于慢性痢疾或带虫者[1]。 2.抗菌作用 土荆芥对鸟型结核杆菌在体内有轻度抑制作用,对真菌如发癣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强度弱于麝香草酚而强于水杨酸[2,3]。 3.抗疟原虫作用 驱蛔素1μmol/L浓度对恶性疟原虫有抑制作用,0.01μmol/L对滋养体有抑制作用[4]。 4.毒性 土荆芥油在肠内易吸收,部分经肺排出,有特殊臭味。土荆芥刺激性强,大剂量可致恶心、呕吐。吸收后可麻痹肠肌致便秘,可引起耳鸣、耳聋和视觉障碍。中毒量产生昏迷,呼吸困难,偶发惊厥。对肝肾也有毒[1]。 |
性味 | 味辣,性热。入冷经、快经、半边经。
(1)《苗族药物集》:“性热,味辣,入冷经、热经、半边经。”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热,味辣,入冷经、快经、半边经。”
(3)《苗族医药学》:“入冷经。”
(4)《广西本草选编》:“有毒。”
|
功效 | 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活血止痛。
|
主治 | 主治风湿痹痛,皮肤湿疹,疥癣,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等。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除湿,杀虫,止痒。主治皮肤湿疹,下肢溃烂,烂脚丫。”
(2)《苗族医药学》:“除湿,杀虫止痒。主治皮肤湿疹,皮肤瘙痒,烂脚丫。”
(3)《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止痛,宜煎水洗,小儿麻痘脱掉后洗之,胜过蚬水。”
(4)《湖南药物志》:“治头虱,脱肛,子宫脱垂。”
(5)《广西民族药简编》:“捣烂敷伤口周围,治吹风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6g;研末,0.6~1.8g,饭后服。外用:煎水洗,或鲜品捣烂外敷,捣汁外涂。
|
注意事项 | 不宜多服、久服、空腹服,服前不宜用泻药。孕妇及有肾、心、肝功能不良或消化道溃疡者禁服。
|
附方 | 1.治风湿痹证鹅不食草30g,土荆芥30g,青木香30g,花椒30g,水煎,熏洗患处。(《中国民间单验方》)
2.治皮肤湿疹土荆芥30g,杠板归30g,水煎,洗患处。
3.治下肤溃烂土荆芥30g,水煎,洗患处。
4.治皮肤瘙痒,烂脚丫土荆芥鲜品适量,捣烂取汁搽患处。(2~4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5.治钩虫病鲜土荆芥5kg,切碎,加水1.5kg,水蒸气蒸馏,收集馏出液的上层金黄色液体,即为土荆芥油。成人每次服0.8~1.2ml,儿童每岁0.05ml。次晨服硫酸镁20g。(《全国中草药汇编》)
6.治脱肛、子宫脱垂土荆芥鲜草15g,水煎,每日服2次。(《湖南药物志》)
7.治毒蛇咬伤土荆芥鲜叶,捣烂,敷患处。(《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制剂 | 痹通外用药液:土荆芥、灯盏细辛、透骨香、钻地风、虎杖等数味,经浸渍等过程制成外用药液。功能:祛风除湿,蠲痹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寒湿痹证,闪挫伤筋等。(《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Sagrero-Nieves,L,et al.C A,1995,123:5566g [2]Pare PW,et al.C A,1994,120:4633C [3]饭田英夫.药学杂志(日),1962,82:1278 [4]Bahrman N,et al.C A,1986,104:106270u [5]Bogacheva NG,et al.C A,1972,77:162003V [6]Neeru J,et al.Phytochemistry,1990,29(12):3988 [7]Kamil M,et al.C A,1993,118:230136h [8]有泽宗久,等.药学杂志(日),1971,91:522 药理 [1]Sollmann T.A Manual of pharmacology and ite Application to Therapeutics and Toxicology 8th Ed,Philadelphia:W B Saunders Company,1957,226 [2]罔崎宽藏,等.药学杂志(日),1952,72(4):561 [3]Maruzzella J C.Ind Pharm,1958,20(8):235 [4]Pollack Y,et al.Parasitol Res,1990,76(7):570 |
苗药名出处 | 贵州黔东南地区
|
参考 | 《中华本草》苗药卷
|
上一篇:蜘蛛_苗药名:岗绕
下一篇:九龙盘_苗药名:锐加扫
近期更新
- 爵床_苗药名:豆你牛
- 对叶莲_苗药名:加嘎陇给
- 败酱草_苗药名:加姜勒
- 木莓_苗药名:真溜窝
- 九节茶_苗药名:豆你欧角
- 卷柏_苗药名:下架梦
- 沙参_苗药名:野鸡果
- 乌韭_苗药名:都木油
- 老鹳草_苗药名:加嘎旅
- 十大功劳_苗药名:都阿能
- 川续断_苗药名:阿锐嘎亚
- 牵牛子_苗药名:窝比窝收
- 花椒_苗药名:正梭
- 浮萍_苗药名:保略
- 马蹄金_苗药名:窝比赊溜
- 六月雪_苗药名:豆也给
- 香椿_苗药名:锐叶
- 山栀茶_苗药名:阿锐杜枇杷
- 凤尾草_苗药名:咪大专
- 水蜈蚣_苗药名:仰超里
- 苦楝皮_苗药名:比豆
- 蔓龙胆_苗药名:锐定谋
- 追风伞_苗药名:科土欧
- 苍耳子_苗药名:比广棍
- 桑_苗药名:茹刚
- 小贯众_苗药名:窝汉嘎相
- 杉木_苗药名:嘎奥豆基
- 问荆_苗药名:仰董幼
- 龙葵_苗药名:乌索欧
- 积雪草_苗药名:锐咪等
- 茶枯_苗药名:枯比鸡
- 三匹风_苗药名:布幼打
- 光叶花榈木_苗药名:倒秀
- 宽叶腹水草_苗药名:热收
- 玉叶金花_苗药名:阿岗奴
- 麦冬_苗药名:基加欧幼
- 甲鱼_苗药名:大基
- 狗脊贯众_苗药名:啊达勾
- 桑寄生_苗药名:寄边
- 鲤鱼_苗药名:大美
- 伸筋草_苗药名:搓更乃尼
- 构树_苗药名:绞寡
- 万寿竹_苗药名:锐绿罗
- 熊胆_苗药名:兴滴
- 射干_苗药名:窝达赊巴
- 灵香草_苗药名:窝嘎勒
- 大通草_苗药名:咪头
- 马齿苋_苗药名:窝咪仰
- 竹叶花椒_苗药名:比西
- 大风藤_苗药名:锐比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