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胆草_苗药名:九搡泡
汉语拼音 | Didancao
|
苗药名 | 九搡泡
|
苗药拼音 | jed sangx pot
|
别名 | 草鞋板,地胆头,苦地胆,兔耳风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的全草。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地胆草Elephantopus scaber L.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cm。根状茎平卧或斜升;茎直立,粗壮,二歧分枝,茎枝被白色粗硬毛。单叶,大都为基生;叶片匙形、长圆状匙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8cm,宽达2~4cm,先端钝圆,基部渐狭,边缘有圆齿状锯齿,两面被白色长粗毛,下面沿脉及叶缘的毛较密;茎生叶少而小。头状花序约有小花4个;总苞片8枚;多数头状花序密集成复头状花序,通常3枚、卵形至长圆状卵形,被长1~1.5cm的叶状苞片所包围;花冠筒状,淡紫色;全为两性花,光瑞4裂,一边开裂。瘦果有棱,被白色柔毛,先端具长硬刺毛;冠毛1层,污白色;中上部细长,基部宽阔。花期7~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
栽培与养殖 | 生于山坡、路旁、山谷疏林中。分布于贵州、江西、福建、台湾、广西、云南等省区。
|
采收加工 | 夏末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本品全长15~40cm。根茎长2~5cm,直径0.5~1cm;具环节,密被紧贴的灰白色茸毛,质坚,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根茎下簇生多数皱缩须根,棕褐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茎圆柱形,常二歧分枝,密被紧贴的白色粗毛。叶多基生,展平后完整叶呈匙形或倒披针形,长6~15cm,宽1~5cm,黄绿色至绿褐色,具较多腺点,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渐狭,边缘稍具钝齿;两面均被紧贴的灰白色粗毛,幼叶尤甚,叶柄短,稍呈鞘状,抱茎;茎生叶少而小。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外被较密的多细胞非腺毛残基。皮层较宽,较老的根茎皮层可见少量石细胞单个散在,微木化。内皮层细胞1列,凯氏点明显,细胞内含有油滴。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狭窄,薄壁细胞多压缩,可见少量单个或成束的纤维存在,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较小,多径向断续相连。射线2~10列。髓较大,可见少量微木化壁薄的石细胞单个散在。在薄壁组织中可见众多草酸钙簇晶,直径10~20μm,草酸钙方晶长至15μm,以及大量的菊糖。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均为一列薄壁细胞,可见非腺毛残基及毛孔,以下表尤多。栅栏组织1~2列,约占切面的1/2。主脉向上下凸出,其向下凸出尤明显。两侧均有数层厚角细胞;内侧薄壁组织中含有草酸钙簇晶、菊糖;维管束3~5个,双韧型,呈弧形排列,韧皮部外侧有厚壁细胞数层,下表皮内方的厚壁细胞呈半月形排列。
粉末特征:灰绿色。①非腺毛众多,有两种,一种单细胞非腺毛,壁较厚,可见纵细线纹,不木化;另一种非腺毛,由2~3个细胞组成,顶端细胞较长;基部细胞较短小,微木化,非腺毛长850~1 700μm,或更长,径20~50μm。②导管小,有螺纹及网纹导管,径10~30μm。③纤维长梭状。④叶表皮碎片,气孔不等式。⑤可见草酸钙簇晶,直径10~20μm,方晶及菊糖。
|
化学成分 | 全草含表无羁萜醇(epifriedlinol),羽扇豆醇(lupeol)[1],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去氧地胆草内酯(deoxyelephantopin)[2],地胆草内酯(elephantopin),异去氧在胆草内酯(ieodexyelep-han-topin)[3],豆甾醇(stigmasterol)[1],豆甾醇-3-β-吡喃葡萄糖苷(stigmasteryl-3-β-glucopyranoside),去酰洋蓟苦素(deacylcynaropicrin),葡萄糖中美菊素(glucozaluzanin)C,还阳参属苷 (crepiside)E[4]。还含4,5-二咖啡酰奎宁酸(4,5-dicaffeoyl quinic acid),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dicaffeoyl quinic acid)[5],11,13-二氢去氧地胆草内酯(11,13-di-hydrodeoxyele-phantopin)[6]。
|
药理作用 | 1.抗菌作用 应用苦地胆注射液(水煎浓缩后乙酸提取,再加醋酸铅去掉沉淀制成)做体外捣蛋抑菌试验(纸片法,每纸片含生药量约为30m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用平板倾注法,每15ml含生药18~24g时,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1]。 2.抗炎作用 苦地胆煎剂以10g/kg给大鼠灌胃,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乙醇制剂5g/kg灌胃,对甲醛性关节炎亦有抑制作用[2]。 3.抗肿瘤作用 苦地胆全草所含的去氧地胆草内酯对大鼠瓦克肉瘤256(W256)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地胆草内酯在体外对鼻咽癌(KB)细胞半效抑制浓度为0.28~2.0μg/ml;对小鼠白血病P388有显著抑制作用[3]。 4.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苦地胆注射液30g(生药)/kg(相当于成人用药的1 250倍),家兔静脉注射7.5g(生药)/kg,未引起毒性反应或死亡。家兔肌肉注射时,未发现局部肌肉充血、坏死等现象。体外溶血试验,未发现溶血现象[1]。 |
性味 | 味苦、辛,性冷。入热经。
(1)《滇南本草》:“味苦,性大寒。”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辛,性寒。”
|
功效 |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
主治 | 主治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合膜炎,黄疸,肾炎水肿,白带,疮疖,湿疹,虫蛇咬伤。
(1)《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疥疮肿毒。”
(2)《贵州草药》:“清热利湿。”
(3)《云南中草药》:“清热祛风,止咳除痰,止痢。”
(4)《广西民族药简编》:“治胃热痛,牙龈肿痛,肝炎,肾炎,消化不良,痧病,小儿高热惊风。”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水煎熏洗。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1.治痢疾兔耳风60g,煨水服。(《贵州草药》)
2.治疟疾地胆草全草15g,火烧花树皮30g,水煎服。(《中国民族药志》)
3.治疖肿,乳痈草鞋板(全草)适量,捣烂,加米醋调匀,敷患处。(《北海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4.治结合膜炎地胆草、小叶榕树叶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全国中草药汇编》)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Sim K Y,et al.Phytochemistry,1969,8(5):933 [2]Kurokawa J,et al.Tetrahedron Lett,1970,(3):2863 [3]Govindachari T R,et al.Indian J Chem,1972,10(3):272 [4]Hisham A,et al.Planta Med,1992,58(5):474 [5]Ichikawa K,et al.CA,1992,117:23303z [6]De Silva L B,et al.Phytochemistry,1982,21(5):1173 [7]Rustaiyan A,et al.CA,1979,90:187147b [8]Hayashi T,et al.Phytochemistry,1987,26(4):1065 [9]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174 药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291 [2]宋振玉,等.药学学报,1963,10(12):708 [3]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下册).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174 现代临床研究 [1]林春裳.福建中医药,1987,(5):62 [2]中山医学院.新医学(副刊),1970,(6):18 [3]张榕,等.福建中医药,1960,(3):52 |
苗药名出处 | 贵州黔东南地区
|
参考 | 《中华本草》苗药卷
|
上一篇:小皿藤_苗药名:咪沙
下一篇:糯稻根_苗药名:嘎将哪奴
近期更新
- 爵床_苗药名:豆你牛
- 对叶莲_苗药名:加嘎陇给
- 败酱草_苗药名:加姜勒
- 木莓_苗药名:真溜窝
- 九节茶_苗药名:豆你欧角
- 卷柏_苗药名:下架梦
- 沙参_苗药名:野鸡果
- 乌韭_苗药名:都木油
- 老鹳草_苗药名:加嘎旅
- 十大功劳_苗药名:都阿能
- 川续断_苗药名:阿锐嘎亚
- 牵牛子_苗药名:窝比窝收
- 花椒_苗药名:正梭
- 浮萍_苗药名:保略
- 马蹄金_苗药名:窝比赊溜
- 六月雪_苗药名:豆也给
- 香椿_苗药名:锐叶
- 山栀茶_苗药名:阿锐杜枇杷
- 凤尾草_苗药名:咪大专
- 水蜈蚣_苗药名:仰超里
- 苦楝皮_苗药名:比豆
- 蔓龙胆_苗药名:锐定谋
- 追风伞_苗药名:科土欧
- 苍耳子_苗药名:比广棍
- 桑_苗药名:茹刚
- 小贯众_苗药名:窝汉嘎相
- 杉木_苗药名:嘎奥豆基
- 问荆_苗药名:仰董幼
- 龙葵_苗药名:乌索欧
- 积雪草_苗药名:锐咪等
- 茶枯_苗药名:枯比鸡
- 三匹风_苗药名:布幼打
- 光叶花榈木_苗药名:倒秀
- 宽叶腹水草_苗药名:热收
- 玉叶金花_苗药名:阿岗奴
- 麦冬_苗药名:基加欧幼
- 甲鱼_苗药名:大基
- 狗脊贯众_苗药名:啊达勾
- 桑寄生_苗药名:寄边
- 鲤鱼_苗药名:大美
- 伸筋草_苗药名:搓更乃尼
- 构树_苗药名:绞寡
- 万寿竹_苗药名:锐绿罗
- 熊胆_苗药名:兴滴
- 射干_苗药名:窝达赊巴
- 灵香草_苗药名:窝嘎勒
- 大通草_苗药名:咪头
- 马齿苋_苗药名:窝咪仰
- 竹叶花椒_苗药名:比西
- 大风藤_苗药名:锐比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