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本_苗药名:锐猛摆
汉语拼音 | Gaoben
|
苗药名 | 锐猛摆
|
苗药拼音 | reib mongb beid
|
别名 | 西芎
|
中药材基原 | 为伞形科植物藁本的根茎和根。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e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m。根茎发达,具膨大的结节。茎直立,圆柱形,中空,有纵直沟纹。基生叶具长柄,柄长可达20cm;叶片轮廓三角形,长10~15cm,宽15~18cm,二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第一回羽片轮廓长圆状卵形,长6~10cm,宽5~7cm,下部羽片具柄,柄长3~5cm,基部略膨大;未回羽片卵形,长约3cm,宽约2cm,先端渐尖,边缘齿状浅裂,有小尖头,两面无毛,仅脉上有短柔毛,项生小羽片先端渐尖至尾状;茎中部叶较大。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苞片6~10,线形至羽状细裂,长约6mm;伞辐14~30,长达5cm,四棱形,有短粗糙毛;小伞形花序有小总苞片约10,线形,长3~4mm;花白色,萼齿不清;花瓣倒卵形,先端微凹,具内折小尖头;雄蕊5;花柱基隆起,花柱长,向外反曲。双悬果长圆卵形,长约4mm,宽2~2.5mm,先端狭,分生果背棱突起,侧棱扩大呈翅状,背校棱槽内有油管1~3,侧棱棱槽内有油管3,合生面有油管4~6,胚乳腹面平直。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海拔1000~2 700m的林下、沟边草丛中及湿润的水滩边。分布于陕西、浙江、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区;贵州少见野生而多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喜冷凉湿润气候,耐寒,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生长最好,不宜在粘土和贫瘠干燥的地方栽种。忌连作。
栽培技术:用根茎繁殖。于9~10月收获时,选无病、肥大的根茎,切去残茎,去掉细长的支根,将结节状根茎,按芽孢切成小段,每段应有2~3个节,随割随种,按行株距各约33cm开穴,深10~13cm,每穴放根茎1~2段,施人畜粪水后,盖土杂肥或草木炭,后盖土与畦面齐平。
田间管理:第2年中耕除草、追肥各3次,第1次在3~4月出苗后,第2次在6月,第3次在10月倒苗后,前2次施人粪尿水,第3次冬前施土杂肥或草木炭,施后培土防冻,第3年3~4月中耕除草、追肥各1次。
|
采收加工 | 栽种两年即可收获。在9~10月倒苗后,挖取地下部分,去掉泥土及残茎,晒干或炕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稍扭曲,略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粗糙,有纵皱纹,栓皮易剥落,上端有一至数个圆孔状茎基,下侧有多数点状突起的根痕及残根。体轻,质较硬,易折断,断面黄色或黄白色,纤维性。气浓香,味辛、苦,微麻。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棕色,有8~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维管束外韧型,约20余个排列成环;韧皮部宽广,散有根迹维管束和较多的油室,油室直径64~200μm,内含黄色油状物;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直径14~40μm,其中部有纤维束连接成环状。
理化鉴别 (1)取粉末0.5g,加太乙醚适量,冷浸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1ml,加7%盐酸羟胺甲醇液2~3滴,20%氢氧化钾乙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值到3~4,再加1%三氯化铁乙醇液1~2滴,显紫红色(检查香豆素和内酯类)。
(2)取粉末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干,残渣用氯仿溶解至1.0ml,作供试品溶液。另以阿魏酸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CMC薄板上,以氯份-苯-甲醇(20:20:6)展开,置紫外线灯下观察荧光。供试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荧光色斑。
|
化学成分 | 藁本含挥发油0.85%,主要成分为:新川芎内酯(neocnidilide)占25%,柠檬烯(limonene)占14.44%,蛇床内酯(cnidilide)占10.78%,4-松油醇(4-yerpineol)占8.0%;还含乙酸-4-松油醇酯,棕榈酸(palmitic acid),α-柏木烯(α-cedrene),β-芹子烯(selinene),2,3-二氢-4-甲基呋喃(2,3-dihydro-4-methyifuran),庚醛(heotanal),α-蒎烯(α-pinene),香侩烯(sabinene),β-罗勒烯-γ(β-oci-mene-γ),异松油烯(terpinolone),异戊酸-3-甲基丁基酯(3-methylbutylisovalerate),对甲基乙酰苯酚(p-methoxracetophenol),对甲氧基乙酰苯酮(p-me-thoxyacetophenone),α-及β-揽香烯(elememe),δ-愈创木烯(δ-guaiene),雪松烯(himachaleng),γ-毕澄茄烯(γ-cadinene),肉豆蔻醚(myristicin),9,10-十八碳烯酸(9,10-octadecadienoic)等[1]。还含有3-亚丁基-4,5-二氢苯酞(3-butylidene-4,5-di-hydrophthalide),蔗糖(sucrose)[2],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p-phthalate),洋川芎内酯(senkyunolide)A、G、H、I,β-谷甾醇(β-sitosterol)[3],阿魏酸(ferulicac-id)[4]。藁本酚,藁本酮,新藁本内酯,藁本内酯二聚体,佛手柑内酯,孕甾烯酸酮等[5]。
|
药理作用 | 1.中枢抑制作用 藁本中性油7.017g(生药)/kg和14.034g(生药)/kg灌胃,能明显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延长硫喷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显著抑制苯丙胺所致小鼠运动性兴奋及腹腔注射酒石酸钾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明显延长热板法痛阈,对伤寒、副伤寒混合菌苗引起发热的家兔有明显解热作用,并能降低小鼠的正常体温,表明有显著的镇静、镇痛、解热和降温等中枢抑制作用[1,2]。藁本水提取液7g(生药)/kg灌胃,对小鼠也有明显的镇痛和镇静作用;9.4g/kg灌胃对大鼠有明显的解热作用[3]。藁本所含藁本内酯[4]和阿魏酸[5]也有相似的中枢抑制作用。细叶藁本的挥发油有相似的镇静和镇痛作用[6]。 2.抗炎作用 藁本的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部炎症的抑制率分别为72.9%和75.3%,前者对蛋清性水肿也有一定抑制作用[7]。藁本中性油7.071(生药)g/kg和14.034g(生药)/kg灌 胃,均能显著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和组胺所致太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郭肿胀、角叉菜胶所致正常及摘除肾上腺大鼠的足肿,但不能抑制大鼠塑料环肉芽肿增生,也不能延长摘除肾上腺大鼠的生存时间,提示其抗炎作用与垂体野上腺系统无明显关系,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有关[8]。藁本成分阿魏酸也有明显抗炎作用,对二甲苯所致耳郭肿胀,醋酸和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角叉菜胶、蛋清和甲醛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抑制棉球肉芽组织增生,降低炎性组织中PGE2的释放量,但不减少渗出液中白细胞数量。此外,阿魏酸还可降低豚鼠补体旁路的溶血活性[9]。 3.对平滑肌的作用 藁本醇提取物对离体兔肠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肠肌兴奋[10]。藁本中性油在1.4×10-3(g/ml)、2.8×10-3g/ml或5.6×10-3g/ml浓度时,能显著降低离体小肠的收缩振幅和张力及豚鼠离体回肠的张力,并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烟碱、毒扁豆碱、酚妥拉明和氢化钡所致肠活动增强;在7×10-3g/ml或14×10-3g/ml浓度时能明显降低离体兔子宫张力,并能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70g(生药)/kg或140g(生药)/kg灌胃能抑制小鼠小肠的推进运动,并能对抗蓖麻油引起的腹泻[11]。藁本内酯能对抗组胺和乙酰胆碱对豚鼠的致喘作用,并能对组胺、乙酰胆碱或氯化钡所致气管平滑肌的痉挛收缩[13]。藁本对平滑肌的抑制作用,可能均为直接作用[10,13]。 4.对心血管的作用 藁本水提物或醇提取物2g/kg静脉注射,对麻醉兔有明显降压作用,但持续时间较短;兔耳和蛙下肢血管灌流实验表明有直接扩张血管作用;此外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使收缩力减弱[10]。阿魏酸钠有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流量,解除血管痉挛和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14],此外尚有缩小家兔实验性心肌梗死范围[15]及减轻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等作用[16]。 5.对耐缺氧的影响 藁本中性油2.5g/kg及5.0g/kg灌胃,能明显减慢小鼠的耗氧速度,延长其存活时间,明显提高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减轻亚硝酸钠和氰化钾所致小鼠组织细胞缺氧的程度,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在脑缺血性缺氧情况下也能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还能对抗由脑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时心电图的S点压低。这些实验表明藁本中性油能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17]。 6.其他作用 15%藁本煎剂在体外对许兰毛癣菌等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18]。由藁本根中提取的肉豆蔻醚30mg/kg灌胃,对四氯化碳所致的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9]。阿魏酸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和5-羟色胺释放有抑制作用[20],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XA2合成酶有关[21,22]。此外,阿魏酸对小鼠有抗早孕作用[23];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24]。 7.毒性 藁本醇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42.5g(生药)/kg[10]。藁本中性油小鼠灌胃的LD50为70.17g(生药)/kg[1,8]。藁本水提取液50g(生药)/kgl次灌胃,均未见毒性反应[3]。 |
性味 | 味麻、涩,性热。入冷经。
《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辛,性温。”
|
功效 | 祛风胜湿,散寒止痛。
|
主治 | 主治风寒头痛,巅顶头痛,风湿痹痛,疥癣,寒湿泄泻,腹痛,疝瘕。
(1)《苗族医药学》:“散寒止痛,活血。”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祛风散寒,行气止痛。用于头风痛,胃气胀痛,疮痈溃烂。”
(3)《贵州中草药名录》:“活血行气,祛凤止痛。治风湿痹痛,风寒头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服。
|
注意事项 | 阴血虚及热证头痛禁服。
|
附方 | 1.治头风痛藁本10g,水煎服。
2.治胃气胀痛藁本、苦荞头各10g,水煎服。
3.治疮痈溃烂藁本、千年耗子屎根适量,捣烂外敷。(1~3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4.治跌打疼痛藁本根、血三七适量,捣烂外敷。(《苗族医药学》)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戴斌.药学学报,1988,23(5):361 [2]席与圭,等.中草药,1987,18(2):54 [3]李其生,等.中草药,1993,24(4):180 [4]吕瑞绵,等.中草药,1980,11(9):395 [5]张金兰,等.中国药学杂志,2002,37(9):456 药理 [1]沈雅琴,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2):728 [2]沈雅琴,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1(1):93 [3]刘雅兰,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增刊):60 [4]谢发祥,等.中国药理通讯,1984,1(3,4):42 [5]Yamaji Y,et al.C A,1983,99,151730h [6]王维宁,等.沈阳药学院学报,1991,8:(3)182 [7]席与圭,等.中草药,1987,18(2):54 [8]沈雅琴,等.中草药,1989,20(6):262 [9]胡慧娟,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12(5):279 [10]孟庆祥,等.中草药,1981,12(3):113 [11]陈光娟,等.中药通报,1987,12(4):240 [12]张明发,等.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1,3(1):40 [13]陶静仪,等.药学学报,1984,19(8):56 [14]四川省重庆药剂学校,等.新中医,1980,(增刊):49 [15]杨德章,等.湖北医学院学报,1986,7(1):7 [16]王羽第,等.中华医学杂志,1988,68(2):714 [17]汤臣康,等.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2): [18]孙迅.中华皮肤科杂志,1958,(3);210 [19]Kimura M,et al,C A,1990,112:145550v [20]尹钟诛,等.药学学报,1980,15(6):321 [21]徐理纳,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4,6(6);414 [22]汪钟,等.中国药理学报,1988,9(5):430 [23]刘星堆,等.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86,13(4):273 [24]张明发,等.中草药,1990,21(1):41 现代临床研究 [1]旅大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资料,1972,(1):28 |
苗药名出处 | 贵州铜仁地区
|
参考 | 《中华本草》苗药卷
|
上一篇:薜荔_苗药名:教浜卡
下一篇:川谷米根_苗药名:真豆
近期更新
- 爵床_苗药名:豆你牛
- 对叶莲_苗药名:加嘎陇给
- 败酱草_苗药名:加姜勒
- 木莓_苗药名:真溜窝
- 九节茶_苗药名:豆你欧角
- 卷柏_苗药名:下架梦
- 沙参_苗药名:野鸡果
- 乌韭_苗药名:都木油
- 老鹳草_苗药名:加嘎旅
- 十大功劳_苗药名:都阿能
- 川续断_苗药名:阿锐嘎亚
- 牵牛子_苗药名:窝比窝收
- 花椒_苗药名:正梭
- 浮萍_苗药名:保略
- 马蹄金_苗药名:窝比赊溜
- 六月雪_苗药名:豆也给
- 香椿_苗药名:锐叶
- 山栀茶_苗药名:阿锐杜枇杷
- 凤尾草_苗药名:咪大专
- 水蜈蚣_苗药名:仰超里
- 苦楝皮_苗药名:比豆
- 蔓龙胆_苗药名:锐定谋
- 追风伞_苗药名:科土欧
- 苍耳子_苗药名:比广棍
- 桑_苗药名:茹刚
- 小贯众_苗药名:窝汉嘎相
- 杉木_苗药名:嘎奥豆基
- 问荆_苗药名:仰董幼
- 龙葵_苗药名:乌索欧
- 积雪草_苗药名:锐咪等
- 茶枯_苗药名:枯比鸡
- 三匹风_苗药名:布幼打
- 光叶花榈木_苗药名:倒秀
- 宽叶腹水草_苗药名:热收
- 玉叶金花_苗药名:阿岗奴
- 麦冬_苗药名:基加欧幼
- 甲鱼_苗药名:大基
- 狗脊贯众_苗药名:啊达勾
- 桑寄生_苗药名:寄边
- 鲤鱼_苗药名:大美
- 伸筋草_苗药名:搓更乃尼
- 构树_苗药名:绞寡
- 万寿竹_苗药名:锐绿罗
- 熊胆_苗药名:兴滴
- 射干_苗药名:窝达赊巴
- 灵香草_苗药名:窝嘎勒
- 大通草_苗药名:咪头
- 马齿苋_苗药名:窝咪仰
- 竹叶花椒_苗药名:比西
- 大风藤_苗药名:锐比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