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谷米根_苗药名:真豆

汉语拼音
Chuangumigen
苗药名
真豆
苗药拼音
zend ded
别名
vab gerb duad蛙格断(贵州黔南),nzhenlzub振主(贵州毕节),bid gunx qod比田燥(贵州松桃)五谷子
中药材基原
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根和根茎。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薏苡Coix lachryma-jobi L.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1.5m,须根粗壮,直径约3mm,黄白色。秆直立,约具10节,中空,单叶互生,叶片条状披针形,长10~40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长匙状、抱茎;边缘粗糙,叶面光滑,中脉显著,凸于叶背,叶鞘光滑,叶舌质硬,长约1mm。总状花序,腋生,由上部叶鞘内抽出,雄小穗着生于花序上部,呈瓦状排列,雌小穗包藏于骨质总苞中,着生于花序下部。果实卵状球形,质坚而脆,由总苞发育而成,内有乳白色颖果1粒。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栽培或生于荒地、河边、沟边或阴湿山谷。分布于全国大部分省区。
栽培与养殖
适应性强,国内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以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条播:按行距50cm左右开浅沟,每667m2用种2~2.5kg,播后覆土3~5cm,稍压。苗高10cm左右时按株距20cm间苗、每窝留苗3~4株。穴播:按行、株距30cm×20cm开浅穴,每穴播种4~5粒,覆土稍压。苗高25~30cm时进行中耕并追氮、磷肥。夏季如天旱应浇水,生长期要保持土壤湿润。注意防治黑粉病、叶枯病、玉米螟、地老虎等病虫害。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或不规则形,灰黄色或灰棕色。外表具纵皱纹及须根痕,易剥离。切断面灰黄色或浅棕色,可见众多完整或破裂的小孔排列成环状。根茎灰黄色或棕黄色,具多数残根和茎基。质坚。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苯并噁嗪酮类(benzoxazinones)化合物,苯并噁唑酮类(benzoxazolinone)化合物,其中已确定结构的6-甲氧基苯并噁唑酮(6-methoxy-benzoxazolinone)称薏苡素(coixo),及木脂素类、酚类、醌类、腺苷类等化合物[1]。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薏苡根中分出的苯并噁唑酮类(benzoxazinone)化合物,当其2位上具游离羟基时表现出抗菌活性[1]。薏苡根的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碳疽杆菌、白喉杆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2]。
2.镇静作用  小鼠静脉注射薏苡素100mg/kg可减少其自发活动。家兔静脉注射薏苡素20mg/kg后,脑电波振幅增大,频率变慢[3]。
3.镇痛作用  腹腔注射薏苡素100mg/kg,对小鼠(电刺激法)与大鼠(热辐射法)有明显的镇痛效用[3]。
性味
味甜、淡,性冷。入热经。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甜、淡,入热经。”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甘,性微寒。”
功效
清热,利湿,消积,健脾,杀虫。
主治
主治黄疸,水肿,淋病,尿路结石,风湿,脚气,经闭,白带过多,蛔虫病。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清热利湿,消积杀虫。治水肿,风湿,蛔虫。” (2)《贵州中草药名录》:“清热利尿,除湿,驱蛔。治水肿,蛔积,肺虚久咳。” (3)《贵州草药》:“驱风除湿,驱蛔利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干品10~30g,鲜品30~60g。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水肿①五谷子(川谷米根)60~120g,红牛膝6g,炖肉或煎水服。(《贵州草药》)②川谷米根、石韦各30g,水灯心20g,水煎服。(《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2.治风湿川谷米根60g,水麻柳根30g,水煎服。 3.驱蛔虫五谷子30g,水煎服,连服2~3天。服药期间忌食酸、涩食物。
制剂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张聿梅,等.中国药学杂志,2002,137(1):8
药理
[1]同化学成分[1]
[2]何晓阳,等.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6,8(1):54
[3]陈贵廷,等.本草纲目通释(下册).第1版.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1248
苗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参考
《中华本草》苗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