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槐花_苗药名:孟刘笔

汉语拼音
Xiaohuaihua
苗药名
孟刘笔
苗药拼音
hmongb niu bin
别名
中药材基原
为豆科植物小槐花的根。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小槐花Desmodium caudatum(Thunb.)DC. 灌木,高1~4m。茎直立,多分枝,无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披针形,长4~1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疏被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总叶柄扁平,长1.5~3cm。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二唇形,5裂,裂齿披针形;蝶形花冠绿白色,长7~8mm,旗瓣钝圆;翼瓣小,卵形;龙骨瓣有爪;雄蕊10,2体;雌蕊1,子房具密绢毛。荚果条形,长5~8cm,具钩状短毛,荚节4~6,每节有椭圆形种子1枚,深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1月。
栽培与养殖
生于山坡、草地、林缘、路旁。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鲜用四季可采。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有分枝,表面棕褐色,具纵皱及瘤状突起,头部有残留茎基,可见类圆形皮孔。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柱层有扁平木栓细胞6~10列,整齐排列。皮层薄壁细胞3~5列,有散在草酸钙棱晶。韧皮部有厚壁韧皮纤维束,韧皮薄壁细胞及筛管群相间排列。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发达,木纤维壁厚,成束离散排列,木射线由1~5列细胞径向排列,延长达韧皮部,导管粗大,直径62~78μm,单个或2~3个成束,内有棕黄色物质。皮层及韧皮部均有散在分泌细胞,内含棕黄色的树脂状分泌物。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水浴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备用。①检查生物碱:取部分滤液,蒸干,加稀盐酸溶解,滤过,滤液分置3支试管中,一管加碘化汞钾试液数滴,产生黄白色沉淀;一管加硅钨酸试液数滴,产生白色沉淀;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数滴,产生橘红色沉淀。②取滤液1ml,加盐酸数滴及少量镁粉,溶液呈樱红色。
化学成分
根、茎含青酒缸酚(desmodol),N,N-二甲基色胺(N,N-dimethyltryptamine),蟾蜍色胺(bufotenine)和蟾蜍色胺-N-氧化物(bufotenine-N-oxide)[1]。
药理作用
蟾蜍色胺和N,N-二甲基色胺均有致幻作用,前者作用强度约为麦角二乙胺的0.1%,静脉注射持续作用较短,口服作用较弱,后者更弱。二者都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都能阻断神经元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摄取。如绵羊吃了含这类成分的草,可导致脊髓反射受损而发生运动障碍,或因受到强烈刺激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死于心室纤颤[1]。
性味
味苦、涩,性冷。入热经。 《全国中草药汇编》:“微苦、辛,平。”
功效
祛风利湿,活血,解毒,消积散瘀。
主治
主治风湿关节痛,湿热黄疸,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咽喉痛,胃肠炎,痈肿疮疖。 (1)《中国民族药志》:“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风湿痛,咽喉炎,胃痛。”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祛风除湿,活血,解毒。主治消化不良,风湿痛,咽喉痛,胃痛,黄疸。” (3)《贵州草药》:“驱虫,生肌,清湿热。”
用法用量
内服:15~30g,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研末撒敷。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小儿疳积①小槐花根30g,与瘦猪肉同炖,喝汤吃肉。(《全国中草药汇编》)②小槐花10g,炖猪骨服。(《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2.治风湿关节痛小槐花,水冬瓜适量,捣烂敷患处。 3.治胃痛小槐花20g,水煎服。(2~3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4.治毒蛇咬伤小槐花根15~30g,红管药根9~15g。水煎服或鲜品捣烂绞汁服,每天2剂。伤口经外科常规处理后,用药外敷。(《全国中草药汇编》)
制剂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Ueno A,Ikeya Y,Noro T,et al.C A,1979,90:23346q
药理
[1]Bowman W C and Rand M J.Textbook of pharmacology(2nd)
Ed Oxford: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80:15
苗药名出处
广西融水地区
参考
《中华本草》苗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