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三七_苗药名:加松略确
汉语拼音 | Tusanqi
|
苗药名 | 加松略确
|
苗药拼音 | jab hsaik laix dliob
|
别名 | xex sand qix血三七(贵州松桃),vuab jex liex弯九柳(贵州黔南)血当归,见肿消,三七草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三七草的根或全草。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三七草Gynura japonica(Thunb.)Juel.
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达1m。根结节块状,刮破见紫红色。茎粗壮,有纵条纹,被细柔毛。叶互生,近膜质,长达20cm,羽状深裂,裂片顶端渐尖,边缘有不规则锯齿,茎部楔形,两面有细柔毛;叶柄长约2cm,茎上部叶近无柄。头状花序直径1.5~1.8cm,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生于枝项。总苞圆柱状,苞片两层,条状披针形,边层膜质;花两性,金黄色,花冠顶端5齿裂,花柱基部小球形,分枝顶端有细长线形具毛的尖端。瘦果狭圆柱形,有条纹,被疏毛;冠毛丰富,白色。花、果期7~11月。
生于沟边及屋舍旁肥厚湿润的土壤中。分布于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喜湿润和荫蔽环境。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好。根茎繁殖:每年4月栽种。扦插繁殖:6~7月高温多湿季节,剪取长15~20cm的茎枝,斜插于砂土中,插后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鲜用,随用随采。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根茎呈掌状团块状,长3~6cm,直径约3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鲜品常带淡紫红色,全体多具瘤状突起,下面有细根或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灰黄色,鲜品白色。无嗅,味淡而后微苦。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中心有明显的髓部,韧皮部具分泌道,薄壁细胞中可见菊糖结晶,无淀粉粒与草酸钙结晶。
|
化学成分 | 根含菊三七碱类[1,2],千里光宁碱(se-necionine)[3,4],3-表-薯蓣皂苷元- 3-β- D-吡喃葡萄糖苷(3-epi-diosgenin-3-β-D-glucopyrano-side),3-表-塞普屈姆苷元-3-β-D-吡喃葡萄糖苷(3-epi-sceptru mgenin-3-β-D-glucopyrano-side),3-表-罗斯考皂苷元(3-epi-ruscogenin),3-表-新罗斯考皂苷元(3-epi-neoruscogenin)[5],千里光菲灵碱(seneciphylline,菊三七碱甲(sene ciphyl-linine),菊三七碱乙(E-senec iphylli ne)[6]。
|
药理作用 | 1.抗炎作用 千里光宁碱和水液局部涂敷,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具有抑制作用;对热烫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亦有抑制作用[1]。 2.局麻作用 用脊蛙足蹼、豚鼠皮丘、在体蛙坐骨神经腓肠肌、蛙坐骨神经丛、兔椎管麻醉法证实,不同浓度的菊三七水提醇沉液,分别具有明显的表面麻醉、浸润及传导麻醉作用[2]。 3.其他作用 10%土三七注射液对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影响与凝血酶类似[3]。菊三七碱有抗疟作用,亦能引起家兔和大鼠肝细胞坏死[3,4]。 |
性味 | 味苦、微甜,性冷。入热经。
(1)《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微甘,性平。
(2)《湖南药物志》:“辛平,无毒。”
|
功效 | 止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
主治 | 主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痛,疮痈疽疔,虫蛇咬伤。
(1)《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生用破血,炙用补血。主治止血,散血,箭伤杖扑,跌打损伤,包敷患处,即可痊愈。”
(2)《湖南药物志》:“破血祛瘀,散血消肿,清热解毒。治血衄,跌损,五劳七伤。”
(3)《云南中草药》:“止血散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风湿痛,痈肿,皮炎,无名肿毒,外伤出血。”
(4)《苗族医药学》:“凉血,止血,消肿止痛”
(5)《贵州中草药名录》:“祛瘀消肿,清热解毒,止血。治痔,外伤,肿痛,刀伤,骨折,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根3~15g;或研末,1.5~3g;全草或叶10~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研末敷。
|
注意事项 | 孕妇慎服。
|
附方 | 1.治外伤出血土三七、泽兰适量,捣烂敷患处。(《苗族医药学》)
2.治经闭土三七9g,五瓣叶9g,月季花根30g。煨水服。
3.治全身筋骨痛土三七根配其他劳伤药泡酒服。
4.治吐血、肠风下血土三七根9~15g,水煎服。(2~4方选自《贵州草药》)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刘宝庆,等.中草药,1984,15(1):27 [2]唐世蓉,等.中草药,1980,11(5):193 [3]Liang X T,et al.Planta Med,1984,50(4):362 [4]袁珊琴,等.北京大学学报,1983,(4):89 [5]Takahira M,et al.Tetrahedron Lett,1977,(41):3647 [6]袁珊琴,等.药学学报,1988,19(2):56 药理 [1]辽宁药物研究所.药物研究资料,1985(总5):16 [2]陈学韶,刘希智.中草药,1987,18(6):21 [3]吴征镒.新华本草纲要(第三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24 [4]刘宝庆,等.中草药,1984,15(1):27 现代临床研究 [1]福建省医药研究所.福建药物志(第二册).第1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385 |
苗药名出处 | 贵州黔东南地区
|
参考 | 《中华本草》苗药卷
|
上一篇:滚山珠_苗药名:菌板差
下一篇:大枣_苗药名:比代
近期更新
- 爵床_苗药名:豆你牛
- 对叶莲_苗药名:加嘎陇给
- 败酱草_苗药名:加姜勒
- 木莓_苗药名:真溜窝
- 九节茶_苗药名:豆你欧角
- 卷柏_苗药名:下架梦
- 沙参_苗药名:野鸡果
- 乌韭_苗药名:都木油
- 老鹳草_苗药名:加嘎旅
- 十大功劳_苗药名:都阿能
- 川续断_苗药名:阿锐嘎亚
- 牵牛子_苗药名:窝比窝收
- 花椒_苗药名:正梭
- 浮萍_苗药名:保略
- 马蹄金_苗药名:窝比赊溜
- 六月雪_苗药名:豆也给
- 香椿_苗药名:锐叶
- 山栀茶_苗药名:阿锐杜枇杷
- 凤尾草_苗药名:咪大专
- 水蜈蚣_苗药名:仰超里
- 苦楝皮_苗药名:比豆
- 蔓龙胆_苗药名:锐定谋
- 追风伞_苗药名:科土欧
- 苍耳子_苗药名:比广棍
- 桑_苗药名:茹刚
- 小贯众_苗药名:窝汉嘎相
- 杉木_苗药名:嘎奥豆基
- 问荆_苗药名:仰董幼
- 龙葵_苗药名:乌索欧
- 积雪草_苗药名:锐咪等
- 茶枯_苗药名:枯比鸡
- 三匹风_苗药名:布幼打
- 光叶花榈木_苗药名:倒秀
- 宽叶腹水草_苗药名:热收
- 玉叶金花_苗药名:阿岗奴
- 麦冬_苗药名:基加欧幼
- 甲鱼_苗药名:大基
- 狗脊贯众_苗药名:啊达勾
- 桑寄生_苗药名:寄边
- 鲤鱼_苗药名:大美
- 伸筋草_苗药名:搓更乃尼
- 构树_苗药名:绞寡
- 万寿竹_苗药名:锐绿罗
- 熊胆_苗药名:兴滴
- 射干_苗药名:窝达赊巴
- 灵香草_苗药名:窝嘎勒
- 大通草_苗药名:咪头
- 马齿苋_苗药名:窝咪仰
- 竹叶花椒_苗药名:比西
- 大风藤_苗药名:锐比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