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既有自然科学的内涵,也有丰厚的人文哲学底蕴。它汇集了中华文明动静结合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理念、形神统一的个体化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理法方药有机统一的治疗艺术以及“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道德修养,在维护人类健康的同时对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中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国古代儒、释、道等诸家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医文化特色。无论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容理念,“通变”、“和合”的整体思维,还是仁、义、礼、智、信的文化修养等,在中医理法方药中都有着鲜活的体现。中医的哲学思维以天人合一、形神统一为核心,强调人体内部、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以阴阳平衡为理论基础的人体动态平衡观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竭”,疾病的发生是阴阳“两者不和”所致,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达到“阴平阳秘”的人体平衡状态。
中华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动力。《周易》、《河图洛书》等形成的哲学观、宇宙观、整体观、变异观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哲学基础;《黄帝内经》把中华文化应用于认识健康与疾病,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的许多理念受《周易》影响,并逐步融入儒、释、道的文化精髓,吸收了自然科学成果,逐渐形成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有关医德的观念,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如“主中庸、倡中和”、“仁者寿”的理念,形成中医道德养生文化;中医学许多养生方法、技术和丸散膏丹的炮制又与佛家、道家文化密切相关。佛家“禅定”,道家“道法自然”、“恬淡虚无”与重视“精、气、神”的练气、保精、存神的养生方法以及倡导内丹(静功)、导引(动功)等促进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其诊治疾病体现了整体思维、辨证思维与中和思维。可以说,历代中医名著的问世与重要中医理论的形成,既汲取当代中华文化的先进理念,又有机地结合了对人的整体把握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发展。
中医学史上,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说。这其中,既有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医学大家,也有许多著名的跨文化学者。如亦道亦医者葛洪、孙思邈,亦僧亦医者鉴真、慎柔,亦儒亦医者朱丹溪、陈修园等,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诊疗技术与中医理论的时代创新,都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与中华优秀文化水乳交融,从医家到病人,从养生到治病,从理论到实践,历史上形成了广泛深厚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共识,使其经几千年历史而不衰。因此,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必须重视发挥中医这一载体的特殊作用。中医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早期干预的个体化诊疗。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回归自然的呼声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医越发为社会大众所关注。她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底蕴,追求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智慧,彰显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日益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
中医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弘扬中医文化,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中医,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承中创新。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领域。科学推广中医知识,提高社会对中医知识的认知度,还要采取民众看得见、听得懂、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中医专家走基层、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通过为广大民众普及中医防病治病知识和方法技术,使民众了解中医药人文信息,掌握中医药防病治病方法,熟悉中医防病治病理念,冬病夏治机理、煎药流程、理疗途径、针灸推拿作用、中药膏方服用方法与中医养生知识等,营造社会重视中医药的良好氛围。
中医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医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全球社会经济进步、人类生存环境、健康观念、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变化,一方面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优势更加凸显,另一方面也对中医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科学规划中医国际发展战略,探索中医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和渠道,打造中医文化品牌,加强中医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工程的保护和传播,夯实人才队伍,推进自主创新,展示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科学性、特殊性及其与西药的互补性,使中医与中华文化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为促进人类健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下一篇: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
- 中医文化 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