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经济和文化是两个基本形态,两者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支撑与动力。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显著标志,动物只有物质的需求,没有精神的需求;人类在物质需求之外还有对精神、道德、理想、智慧等的需求,这就催生和孕育了另一种文明形态,这就是文化。
文化的定义见仁见智
文化的定义很多,其中最古老且最有说服力的当推《易·贲卦》所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察人文现象,以教化天下。文化就是用人文精神教化人,简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人”。余秋雨先生说:“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文化看上去虚无缥缈,实际却无处不在,它显现在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之中,体现了人的精神品格。 “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每个人的人格都形成于他的文化积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知识与文化相混淆,以为知识就是文化。诚然,在习惯上人有了知识就是有了文化,因为知识是传播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知识逐渐掌握了文化,但实际上知识与文化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知识是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形成的,知识是经验的标化,是实践中人们获得的认识和经验。而文化是人们长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内化为人的人格及其价值观念。知识是十分具体的,文化则比较抽象。知识较为实用并常常与人的利益需要相关联。知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但是知识不等于文化。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知识没有文化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些人中不少具有高学历,受过高等教育,不能说没有知识。可是他们的行为决不能说明其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修养,其人格的严重扭曲和堕落,在他们身上,知识与文化相剥离,以至于做出了种种有知识没有文化的行为。
文化的作用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说:“文化有什么用?我真的不知道,但我知道没有文化什么都没有用。”一位哲人说,国家繁荣富强主要靠两种实力: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一切可以表现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一切可以内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软实力。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就败。而贯穿软实力经纬、维系软实力灵魂的就是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文化能塑造个人人格,可以增长智慧、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品格。文化的作用可以用庄子的一句话来概括:“寓大用于无用之中。”庄子认为,天下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有用的,但不知道无用的东西也是有用的。这一思想是极其深刻的。现代学者李泓冰说:“文化虚无缥缈,却能无比坚硬地影响社会人心走向。”
我们学习文化千万别抱着一定要有用的态度去学,因为无用即大用。学习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精神价值。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周功鑫先生说:“没有文化支撑,再高超的科技都是贫瘠的。”杨叔子院士认为:“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钱学森院士曾经说过:“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它开拓科学的创新思维。”
文化是大道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说:“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中医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密切联系自然界和社会环境,它常常把医“人”和医“国”相提并论,中国的医学与哲学息息相通。哲学有医学的目标,关怀人、爱护人;医学有哲学的原理,从宏观整体的角度看人,哲学与医学都被称为“人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王卫平教授说:“医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本身;导致人类疾病或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不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也紧密联系到社会和人文科学等领域,通俗地讲,医学是人学。”当前医患关系存在着诸多矛盾,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作为医务人员应该从医学的性质和职能来看待,我们既要看病更要看生病的人,医学要有人的温度,而不能只有机器的冰冷。如果医生盲目依赖崇拜技术,而把病人仅仅当成一个疾病的载体,一个病菌的载体,那就背离了医学的根本。中医学强调“医乃仁术”,“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解读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生死等问题的价值观念、独特的认知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和医德伦理等。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与中医学术两者血脉相连,不可分割。我们要学习、研究中医学术,必须结合对其文化母体的审视和剖析,才能真正领会中医学术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