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相映成辉
•齐鲁文化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摇篮,中医技术方法的源泉。
•弘扬儒医文化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均有裨益。
•基于中医学的自身特点,以齐鲁文化与中医学研究为切入点,认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医学理法方药构建、医生道德塑造的方式与具体历程,进而对中医药的科学与文化内涵做出清晰诠释。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齐鲁文化的主体内容和鲜明特色是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以“礼”为形式,以“天人合一”为目标,以“因时变革”为灵魂。虽然齐鲁文化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和思想精华则出自齐鲁文化。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她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如气、阴阳、五行等学说,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移植而来的,整个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药理论。
那么,齐鲁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齐鲁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地位
首先,齐鲁文化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摇篮。中医药学不是一些散在的、零碎的经验、技术和知识的堆积,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最坚硬的、最不易改变的基本假说和基本原理当属阴阳五行学说。
在中医学理论中,言必称阴阳。自阴阳学说渗入中医学之日始,就与中医学内容紧密结合为一体,成为中医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中医药学中,五行与阴阳几乎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五行是天地间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规律,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要受到它的支配。如《灵枢·通天》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五行与阴阳一起,贯穿于中医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本草等各个层面,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阴阳五行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骨架,是中医药学一切知识的统帅。不仅是中医药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而且像一根红线贯穿在理法方药的各个层面,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
众所周知,中医药学的阴阳五行理论直接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起初是两种以理论思维来掌握世界的哲学学说,有着各自不同的起源与发展轨迹。至战国时代的齐国学者邹衍,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阴阳说与五行说,在五行相生的基础上又发展了相克说,使五行理论渐臻完善,并将二者融为一体成为阴阳五行学说。到汉武帝时,阴阳五行学说与先秦儒、法、道、墨、名家学说一起,经过董仲舒的改造生成了新儒学,从而融入并贯穿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影响至今。同时,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当时的中医药学所吸收和利用,并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直接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齐国之所以能有长桑君、秦越人,汉时的公乘阳庆、公孙光、淳于意、楼护等名医辈出,与首先诞生于齐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在齐国稷下学宫中产生和发育起来的哲学流派,而阴阳五行在构建中医药理论体系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齐鲁文化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摇篮。
其次,齐鲁文化是中医技术方法的源泉。先秦时期的齐鲁大地,就是中国的思想与文化中心,文人荟萃。管子、晏子、孔子、孙子、墨子、孟子、荀子,都生活在这里,成为思想家成长和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秦汉之后,齐鲁文化余胤不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勤劳、勇敢、智慧的齐鲁儿女,在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自然也离不开齐鲁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不仅涌现出许许多多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才华横溢的思想家、文学家,同时还造就了一批永垂青史的医学家。上至商代的伊尹、战国时代的秦越人、西汉的淳于意、魏晋的王叔和、北齐的徐之才、北宋的钱乙,下至宋金时代的成无己、清代的黄元御等,都是我国医药史上贡献卓越的著名医家。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