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寒食、清明时节,时逢阳春三月,春回大地,草青树绿,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良辰美景,坐在家里是领略不到的。于是,每到清明,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去郊外踏青。
唐代诗人元稹《寒食日》一诗对此即有描写:“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一诗对此描写得更为详细:“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和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而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一书中关于这一习俗的记载则将一幅清明踏青图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璃,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
在清明期间,外出踏青对人体有许多好处。人们呼吸新鲜空气,可清肺健脾,增强心与肺的功能。在爬山的过程中,又可以舒筋活络,防止关节老化。特别是在远离城市的郊外或者是海边,山谷负氧离子较多,它不仅能杀死人体内的多种细菌,还可以调节大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清明节踏青时,不宜做运动量太大的活动。较少活动的人群,做运动需要量力而行,不应过大。老年人活动时心率控制在105次/分钟以内,呼吸控制在24次/分钟以内,中青年因人而异适当放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肾炎、贫血、肺结核、发热、急性感染以及处于结石活动期的病人,都不要逞强登山。
除了踏青,荡秋千、拔河也是清明的民间习俗。
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是我国古代寒食、清明节时一项重要的节庆习俗。据《开元天宝遗事》一书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立竖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也有许多关于这一习俗的描述。如唐诗人柳中庸的《寒食戏赠》诗云:“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而大诗人杜甫的《清明》诗中亦有“万里秋千习惯同”这样的诗句。此俗一直到元明时期仍十分盛行,这从元朝末年熊梦祥修撰的《析津志》一书的记载中可见一斑:“清明寒食,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上至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
拔河在古代叫牵钩、施钩,是古老的角力游戏,先秦时期楚国曾用其来训练士兵。唐朝时期,拔河成为宫中十分风行的一项清明节俗。据《新唐书·中宗纪》记载: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清明节,唐中宗“令中书省门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官三品以上,并诸学士等,自芳林门入,集于梨园球场,分朋拔河,帝与皇后、公主亲往观之”。唐玄宗时,也曾多次举办拔河之戏。据说拔河有祈丰收的意味。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下一篇: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
- 中医文化 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