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草网

搜索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许彭龄,男,1934年生,主任医师,教授。护国寺中医医院中医内科的奠基人之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名医传承工作站指导老师;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确定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2012年被北京中医药学会授予“北京中医药60年特殊贡献奖”。擅长治疗脾胃科、内科、妇科、儿科等疑难杂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许彭龄教授,幼承家学,熟读经典,理论功底深厚,在6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辨证用药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承家学 理脾为要

  许彭龄家学渊源,其父名老中医许公岩生前为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对医理医法颇有独到见解。

  经过早年潜心医籍,随父诊疾,耳濡目染,他形成了临证处方药少而精,配伍得当的特点。受其父理脾法影响,许彭龄临证尤重调理脾胃功能;认为脾胃居于中焦,连通上下,具有启阴承阳,转输往复之功,既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又可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若是脾胃转输失职,非但气血生化难以丰足,亦可致脏腑气机失于调畅,体内精微物质不能归于正化,水湿不化聚而生痰,痰浊阻滞气机,又碍血液的正常运行;痰与瘀血同为阴邪,易于胶结,久之而成痰瘀互结之势,继而产生一系列虚实夹杂的病证。故许彭龄治病特别强调以理脾为要,清其源,正其本。

  而且,许彭龄拓展性地继承了前贤父辈的医理医法,强调理脾治病当用“和化”之法。即以运化、推化、生化及合化之功,达到调和脏腑气血阴阳、虚实寒热之用。

  精临床 治病求和

  许彭龄在临床中强调治病求和。特别推崇《内经》重视正气“自和”的机制,临证强调“惟顺而已”的治疗思想,须攻伐有度,勿伤其正。

  他指出,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也应注重人体自身的协调统一性。即人身具有自动调和,使其向平衡协调状态发展的趋势,因此,“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中医理论认为药物具有五味之偏,人体五脏对五味各有所喜,五味对五脏各有所益,五味过偏亦可中伤人体。应用气味相合来达到脏腑虚补实泻、治乱于平的辨治思想源于《内经》。故他将调整人体阴阳、五行的太过、不及,从而以恢复机体至“和”的状态作为最终目标,并在诸多疾病的治疗当中体现了升降相因,治乱于平的诊疗思想。

  “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许彭龄指出:因邪有兼并,要明确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法在变通,当以“和其不和”为治疗的总目标,临证之时结合具体辨证可配合多种兼治法;和之义一,而法变化无穷。

  他认为,和法之中八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一。通过调和之法,全面调整脏腑功能,调整和解矛盾对立的双方,使之趋于平衡。一方面使人体气血阴阳之虚得补,另一方面又能使郁滞之气得行、痰瘀污浊得下,扶正祛邪,协调阴阳,从而使机体外感之六淫邪气,内伤之郁、痰、瘀、虚等病理因素均得以消除,此可谓寓补、泻、温、清于调和之中。

  尊和化 阴阳相循

  许彭龄所言 “和化”法是对以往“和”、“合化”法的拓展延伸。和化法即综合运化、生化、推化、合化之功,达到调和脏腑气血阴阳、虚实寒热之用,通过和解调整矛盾的双方,使机体趋于平衡。

  “运化”一词原义为运行变化之意。中医学所言“运化”是指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能化生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荣养机体,旺盛生机,此时人体不易为邪气所伤,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虚不运则人体易病,所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生化”或云“化生”是为化育生长,变化而生之意。许彭龄认为既指化生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又指化生阴阳。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相生,调之使和,阴阳和平,则百疾不生。

  中药组方配伍“合化”思想源自于《黄帝内经》的五味学说。许彭龄认为: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和合之剂,调之使和,可使阴阳相循而无极不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