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许彭龄,男,1934年生,主任医师,教授。护国寺中医医院中医内科的奠基人之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名医传承工作站指导老师;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确定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2012年被北京中医药学会授予“北京中医药60年特殊贡献奖”。擅长治疗脾胃科、内科、妇科、儿科等疑难杂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许彭龄教授,幼承家学,熟读经典,理论功底深厚,在6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辨证用药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承家学 理脾为要
许彭龄家学渊源,其父名老中医许公岩生前为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对医理医法颇有独到见解。
经过早年潜心医籍,随父诊疾,耳濡目染,他形成了临证处方药少而精,配伍得当的特点。受其父理脾法影响,许彭龄临证尤重调理脾胃功能;认为脾胃居于中焦,连通上下,具有启阴承阳,转输往复之功,既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又可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若是脾胃转输失职,非但气血生化难以丰足,亦可致脏腑气机失于调畅,体内精微物质不能归于正化,水湿不化聚而生痰,痰浊阻滞气机,又碍血液的正常运行;痰与瘀血同为阴邪,易于胶结,久之而成痰瘀互结之势,继而产生一系列虚实夹杂的病证。故许彭龄治病特别强调以理脾为要,清其源,正其本。
而且,许彭龄拓展性地继承了前贤父辈的医理医法,强调理脾治病当用“和化”之法。即以运化、推化、生化及合化之功,达到调和脏腑气血阴阳、虚实寒热之用。
精临床 治病求和
许彭龄在临床中强调治病求和。特别推崇《内经》重视正气“自和”的机制,临证强调“惟顺而已”的治疗思想,须攻伐有度,勿伤其正。
他指出,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也应注重人体自身的协调统一性。即人身具有自动调和,使其向平衡协调状态发展的趋势,因此,“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中医理论认为药物具有五味之偏,人体五脏对五味各有所喜,五味对五脏各有所益,五味过偏亦可中伤人体。应用气味相合来达到脏腑虚补实泻、治乱于平的辨治思想源于《内经》。故他将调整人体阴阳、五行的太过、不及,从而以恢复机体至“和”的状态作为最终目标,并在诸多疾病的治疗当中体现了升降相因,治乱于平的诊疗思想。
“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许彭龄指出:因邪有兼并,要明确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法在变通,当以“和其不和”为治疗的总目标,临证之时结合具体辨证可配合多种兼治法;和之义一,而法变化无穷。
他认为,和法之中八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一。通过调和之法,全面调整脏腑功能,调整和解矛盾对立的双方,使之趋于平衡。一方面使人体气血阴阳之虚得补,另一方面又能使郁滞之气得行、痰瘀污浊得下,扶正祛邪,协调阴阳,从而使机体外感之六淫邪气,内伤之郁、痰、瘀、虚等病理因素均得以消除,此可谓寓补、泻、温、清于调和之中。
尊和化 阴阳相循
许彭龄所言 “和化”法是对以往“和”、“合化”法的拓展延伸。和化法即综合运化、生化、推化、合化之功,达到调和脏腑气血阴阳、虚实寒热之用,通过和解调整矛盾的双方,使机体趋于平衡。
“运化”一词原义为运行变化之意。中医学所言“运化”是指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能化生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荣养机体,旺盛生机,此时人体不易为邪气所伤,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虚不运则人体易病,所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生化”或云“化生”是为化育生长,变化而生之意。许彭龄认为既指化生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又指化生阴阳。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相生,调之使和,阴阳和平,则百疾不生。
中药组方配伍“合化”思想源自于《黄帝内经》的五味学说。许彭龄认为: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和合之剂,调之使和,可使阴阳相循而无极不偏。
下一篇: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
- 中医文化 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