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如山林修道,去世离俗,纵得延年,于世何益。《黄帝内经》教人“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行不欲离于世”。只是要求人们“无恚嗔之心”,“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而已。
《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真诀》说得很具体,“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倭妄,六者去妒忌”,这样,既能清静养神,有利于健康长寿,又可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工作。
如前所述,神乃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所以,动以养形的持之以恒、又不过极,必须以清静养神为前提。《黄帝内经》则示人“恬淡虚无”。恬淡,静也,虚无,心神宁静与清静,即思想少忧虑,并易于摒除各种私欲,恬淡虚无就是安闲清静少杂念的意思。要说明的是,“恬淡虚无”本是一道家术语,在《黄帝内经》中它的具体涵意是文中所讲的“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充分体现了“形神共养,以养神为重”的养生原则,做到这些,能使人体一切生理功能正常,气血充盈,精气固秘,即《黄帝内经》所谓的“真气从之(真气顺从),精神内守(精与神守于内,不耗散,不妄动)”,就能“形与神俱”(俱,称合之谓),“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但是,“志闲”、“心安”、“有节”、“有常”,尚属“恬淡虚无”的低层次,假如能做到目见可欲而心不乱·心不动,神不弛,精不泄,如《黄帝内经》所云:“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才是“恬淡虚无”的高层次,也即老子《道德经·十六》所谓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极与笃同一涵义,指极度、顶点),如此才能“合于道”(养生之道),才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这显然是更上一层楼了。
下一篇: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
- 中医文化 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