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山林修道,去世离俗,纵得延年,于世何益。《黄帝内经》教人“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行不欲离于世”。只是要求人们“无恚嗔之心”,“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而已。
《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真诀》说得很具体,“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倭妄,六者去妒忌”,这样,既能清静养神,有利于健康长寿,又可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工作。
如前所述,神乃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所以,动以养形的持之以恒、又不过极,必须以清静养神为前提。《黄帝内经》则示人“恬淡虚无”。恬淡,静也,虚无,心神宁静与清静,即思想少忧虑,并易于摒除各种私欲,恬淡虚无就是安闲清静少杂念的意思。要说明的是,“恬淡虚无”本是一道家术语,在《黄帝内经》中它的具体涵意是文中所讲的“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充分体现了“形神共养,以养神为重”的养生原则,做到这些,能使人体一切生理功能正常,气血充盈,精气固秘,即《黄帝内经》所谓的“真气从之(真气顺从),精神内守(精与神守于内,不耗散,不妄动)”,就能“形与神俱”(俱,称合之谓),“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但是,“志闲”、“心安”、“有节”、“有常”,尚属“恬淡虚无”的低层次,假如能做到目见可欲而心不乱·心不动,神不弛,精不泄,如《黄帝内经》所云:“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才是“恬淡虚无”的高层次,也即老子《道德经·十六》所谓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极与笃同一涵义,指极度、顶点),如此才能“合于道”(养生之道),才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这显然是更上一层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