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三纲既分 始有天地
道经中关于“三”、“九”的思想,在《黄帝内经》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阐释人的生理功能。《素问·三部九候论》明确提出了“三”与“九”的问题,作为“三部九候”脉诊的理论依据。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就是说根本数字是一,终止于九,再加一为十,又是新单位一的开始,故又称“终始”。天地人为三才,各有三部,因而终于九,上应天象列宿所当之分野,下应洪范九畴,中应人之九脏、九窍、以此为基础,应用于脉诊。“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生死,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为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直而导之,乃以为真”。“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运用类比的方法在医学上的具体描述,“三部九候”脉法留下了道家关于“三”的哲学概念。《太上老君开天经》曰:“清浊剖判,溟涬鸿濛,置立形象。清气上为天,浊气下为地。三纲既分,从始有天地,犹未有日月。天欲化物,无方可变,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
医道同源 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论范式,是先哲的宇宙观,医、道两家在天人相应理论上有相同的论述。
医家认为人为天地之中气,生长壮老已莫不与自然息息相通,《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其生五”者,乃木火土金水生人之肝心脾肺肾也,“其气三”者,即天地人三才之气也,人之养生防病都不可违背这一自然法则,故训戒“此寿命之本也”。《淮南子·精神训》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五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又曰:“蚑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此处皆通于天。”《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为万物之父母。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十二”是相对的中间数,隐含“三”、“九”于内。《黄帝内经》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对天人相应的原理运用得十分典型,大到天地,小到人体孔窍毫毛,无不与宇宙演化生成论相类比,所谓天人一理,人身一太极也。
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宇宙演化论和天人相应论,到五运六气七篇大论的问世,形成更加抽象奥妙的论述,亦更体现道家思想了。《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此节经文与《太上老君开天经》的内容十分接近,都是描述开天辟地时的景象。太虚寥廓,无边无际,乾元健运不息,万物资始发育,五运真灵之气为众妙之门。九星悬朗于上,七曜周旋其间。坤厚载物,“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天覆地载,生生化化不息,百品庶物咸章。
医道双修 同源异流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医、道两家互通有无,医中涵道,道中蕴医,使各自的理论范式日臻完善,医、道双修之士代有传人。如东汉之魏伯阳,晋之葛洪,梁之陶弘景;唐之杨上善、王冰;明之孙一奎、赵献可,清之黄元御等,对医、道两家功夫造诣殊深。
上一篇: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下一篇: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
- 中医文化 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