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师《劝学篇》记录

  古有荀子《劝学篇》,留下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千古格言。朱良春老师也有一《劝学篇》,那是1981年春,我参加省卫生厅委托南通市中医院举办的中医内科临床学习班,是年4月30日,先生为我们这批进修生作了题为《劝学篇》的讲座。32年已成过去,先生当年演讲的记录依然保存完好,泛黄的纸色显示岁月的沧桑,漫漶的字迹承载的是先生对后学的一片苦心。兹稍作整理,与诸君共赏。

  朱师《劝学篇》记录

  要学习就要读书,所以古人说“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有这样的毅力与信心。不读书,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焉能学好中医?但读书要讲究方法,讲究手段,力戒死读书、拘泥不化。读书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前人说“学以致用”。中医典籍读了还要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问学问,学而要问;把不懂之处真正搞清楚。须知学问是世界上最老老实实、最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读书是我们逐步了解事物内部变化规律的途径。要通过实践,把前人间接的经验变成直接的经验,有所提高,有所发现。

  要熟读成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其中如《伤寒》、《金匮》必须熟读,不熟读不能探究其中的精义。《内经》可以选读,《本经》及温病学的主要著作要下功夫钻研。须知《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总汇,《伤寒论》是阐发辨证论治总的规律的著作。熟读和理解不可偏废,在年轻时下足功夫,终生受用不尽。

  要泛览成趣:努力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把泛览和精读结合起来。只有精读没有泛览,孤陋寡闻,自以为是,谓之“无识”;只有泛览没有精读,心中无数,无所适从,谓之“无根”。要树立每日必有一得的信念,日有数得更加愉快。对于前人的医案医话,如《临证指南》、《柳选四家医案》等,要细心泛览,学其所长。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是绍兴伤寒派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很好的内科学,很有研究价值。

  要精思有得: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锻炼思维能力十分重要。要发扬独立思考,统观全局,抓住主流。“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心得心得,不用心无所得。不能指望把老师的知识变成录音磁带输入脑际,要自己去学习、去体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要提倡这种不畏艰难、刻苦求索的精神。,此外,严谨的学风、勤奋的精神、谦虚的态度是做学问的基本品质。要勤学苦练,勤于积累,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要总结,以类相从,逐步积累,假以时日,自然水到渠成。

  读书临证 追求真知

  谈苦参治失眠:先生对苦参的多种用法已载于《用药经验》一书中,其中一则治失眠的验方引人注目。药用:苦参15~30克,黄连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用于肝郁化火,或心火偏旺的失眠,具降火除烦、宁心安神之功。苦参无疑是方中的主药,只有对苦参的功用了然心中,方能加深对这则验方的理解,应用就得心应手。

  早在《千金方》中,有用苦参一味和醋煮服治“卒中恶心痛”,足证其有通脉之功。心痛以属寒居多,但亦有属热者,如清人陈士铎在《辨证奇闻·心痛门》所称之“火热犯心”证即是。陈氏认为系“因肝气之郁而不舒,木遂生火以犯心”所致。此类证候苦参亦在选用之列。不仅如此,苦参味苦能入心经,按照宋代医家寇宗奭的说法,“气坚则壮,故苦可以养气。”其性寒能益阴,故朱丹溪说苦参“能峻补阴气”,他的这一说法和《本经》称苦参能“补中”,《别录》称其能“定志益精”是相一致的。一味大苦大寒,具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祛风利窍之品,《本经》、《别录》言其还有补益之功,先贤的智慧非同凡响,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消长、盈虚、盛衰,深深打上了道家思想的印记。近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苦参对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效,印证了古人的经验。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测知这一验方的适应症中,或有心悸、怔忡、少气,甚至心痛等见症。换言之,心火偏亢的失眠,兼见上列症状,用此方就不必迟疑了。所以学习老师的经验应拓宽思路,细心体会。

  在前人留下的运用苦参治疗心系疾患的治验中,有一则医案殊堪玩味,此案见于清代吴中地区名医曹仁伯的《教言》,为柳宝诒辑校,载于《吴中珍本医籍四种》一书中,案曰:“曾见三和尚治一心悸症挟湿火者,用归脾汤数剂而愈。其方以白苦参代人参,具见灵活之妙。”医者将心悸兼见湿火看成是运用苦参之标的,其化裁归脾汤,可谓心有灵犀。无独有偶,张寿颐亦称苦参能“荡涤湿火”,湿火与湿热义近,苦参、黄连均能燥湿清热,我粗浅的看法是,先生这则验方,如果患者舌尖红、苔黄腻,口苦,小便赤,运用它就更为适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