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明星怕撞脸,穿衣搭配怕撞衫,标新立异的东西总能吸引他人的眼球。中医文化建设亦是如此,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应追求个性化发展,求同存异办好自身的特色。
盘点中医文化建设报道,有很多眼前一亮的创新举措:北京市在大力打造“文化之都”的过程中,按照规划,中医药博物馆与故宫等景区将在一条旅游线路上;甘肃省编排中医药文化剧目《皇甫谧》和地方剧《医祖岐伯》;百集中医动画系列片《葫芦响叮当》正在进展中;湖北省将建设中医药“三堂一室”作为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主要载体和创新品牌……这些中医药文化建设亮点汲取了中医药几千年的精华营养,围绕“中”字做文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避免中医药文化建设“同质化”或“普及”样本,中医药文化建设应注重内涵建设,可在群众中征集意见和创意,使中医药文化建设“锦上添花”,更加有张力地凸显。笔者认为,张扬中医药文化建设个性化,可结合以下5个特点:
结合民族特点。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医药传承也有较长的历史,其中藏医藏药、彝族医药、苗医苗药等都有较长的历史沉淀,中医文化在地方发展时,请不要丢弃了这些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结合地域文化。各地中医医院的地域特色不同,历史沉淀、中医学术渊源、文化背景各有千秋,如果能在这些方面加以挖潜,就能形成鲜明的文化特点。
结合旅游景观。可开辟种植芍药、金银花、牡丹花等亦药亦观赏的植物,结合当地的旅游景观,开发旅游线路,增加农民收入,多一些这样一举两得的惠民之举。我院在谷城县石门村启动了“襄阳中医林”扶贫建设项目。去年建成了50亩的“金银花基地”,今年又将投资12万元建设60亩3500棵的“桂花树基地”,以改善民生。
结合宣传造势。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中医药知识,提高了中医药文化与大众的亲和力。
结合信息助力。中医药文化建设也要搭上信息化的“快车”,在医院内部网络上搭建平台,为患者和员工提供中医药文化常识,规范礼仪和诊疗行为等,从而培养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我院借助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医文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医护移动工作站、后台营运管理、自动物流等信息化系统科学、规范、高效地传递中医文化。
上一篇: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下一篇: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
- 中医文化 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