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是中国医药学这个宝库的组成部分
外治法是中国医药学这个宝库的组成部分,具有简、便、廉的特点,一向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清代医生吴尚先,在行医中,发现外治法的许多优点,对于散存在医药书中的零星外治疗法,进行过一番深入的整理、研究。同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系统地提出了外治法可以治疗许多内科病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理瀹骈文》一书,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研究外治法的可贵资料。
《理瀹骈文》
吴尚先的医学路
吴尚先(1806~1886年),名安业,字师机,钱塘(今杭州)人。他主要的医学活动在19世纪中叶。这是一个封建社会基本矛盾日趋尖锐,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接踵而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处于历史剧变中的吴尚先,在一次京考中,因病不能应试以后,对功名仕途日渐看淡。吴尚先是在科举道路碰壁后,被迫从医的。
膏药多验于穷苦之人——膏药外治法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浪潮,把吴尚先推到一个新的环境。他被迫从繁华的城市扬州,迁往泰州东北乡的俞家垛居住。吴尚先通过自己的医疗活动,得出结论:“膏药多验于穷苦之人”,因为他们“一则无力延医,信任不得不专。二则平时不服药故也”。
太平天国浪潮
他提倡以膏药为主的外治法,主要为了农民、手工工人,他说:“余施诊专以膏药为主,因贫人购药为难,膏药则更便也。“便”是吴尚先首先考虑的问题。“庸值力作”的雇农、佃农和手工工人,整天靠出卖劳动力过活,或者一年到头在土地上辛勤耕作,不仅没有钱请医生、买药,同时,也没有时间去看病、赎药和煎药。他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说:“盖穷民非独惜钱,并惜工夫也。”
辛苦劳作的雇农
用膏药和简便的外治法治病,既省钱又节约时间,这是外治法得到劳动人民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尚先的可贵精神
吴尚先整理外治法的目的,也是为民间医生提供简便有效的治病方法。吴尚先认为,以医生为职业的“乡村贫士”,由于生活所迫,“借医糊口”。
他们确实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因为没有更多的好疗法,也不免有过失,而“外治自是一门”。可见吴尚先之重视外治法,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这种认识在封建社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于义为反其本——吴尚先外治法的坚持
可是,当时同情和支持吴尚先医学创新事业的寥寥无几,“合志者甚鲜”,老辈中蒙嘉赏者”“三先生而已”,只不过亲友中的几个人。有的人虽然看到了外治法的显著疗效,但对于他写的《外治医说》(后改为《理瀹骈文》)并不欣赏,大多抱冷淡态度,托词“不甚解”而置之不理,或者“取其方而已”。吴尚先在“予知说之不行”的情况下,始终“未肯遂弃”,继续深入探讨外治法。
吴尚先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治病方法也必须发展,疗法可以“神奇变幻”,“医不拘法”,它不应该受某种或某几种疗法的束缚和限制。并表示“前人不传之法,吾亦可变而通之”。他说,《内经》用桂心渍酒,以熨法治疗寒脾症,这就是用膏药的开始。张仲景以桂枝汤治风寒,调和营卫,也起源于《内经》。今天把汤头还原为膏药,“于义为反其本”。他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古代外治法一直在民间沿用,不过没有人专门从事研究,“外治无专书”,外治法在历史上没有引起医药界的普遍重视。
“自来医未有如此之捷简者”
吴尚先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来说明外治法对于预防和医治疾病的普遍意义。
他说:“有讥外治为诡道以欺世者,不知其道即近在人耳目前也。”他认为人除了饮食、呼吸以外,其余对人体有益的,差不多都是身外之物,譬如夏天的扇子,冬天的棉袄,不是在外面吗?天热睡席子,冬天围火炉,也是同样道理。还有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热了减衣,冷了加衣等等。不仅如此,就拿早晨洗脸来说,并不光是为了清洁,同时有“和血气而升阳益胃”的作用;梳头发不单单为了整洁,它也有“疏风散火”的功用。
膏药是外治法的主体,因为它效果显著,成本便宜,易于保存,不良反应少,又节省病人时间。因此,吴尚先非常看重膏药,认为是个“事简而功倍”的好办法。由于他采用以膏药为主的外治法,虽然受诊病人多,但处理很快,“自来医未有如此之捷简者”。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殊途同归
上一篇:养生谚语胜目药
下一篇:“修身淑世”国医大师王世民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