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国医大师张志远

我在本科生阶段,第三届国师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志远老师曾给我们讲中医各家学说课。其在课堂上脱稿讲解,对古代医家的生平著作和学术思想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言语风趣,知识渊博,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位学生。当时曾想,这样的老师就是我人生的榜样。更幸运的是,两年后我考取了张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深造。

在读研期间,我们几个学生会定期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每一次老师都会详细给我们讲解提出的问题。在学校里,老师有“活字典”的称号。几年的学习和耳濡目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医学知识。此外,从做人做事到文化知识,老师都给予了我指导。老师总是像父亲一样关心指导着学生们。

张志远老师要求我们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要坚持诚信第一。他要我们实实在在做事,认认真真读书,告诉我们要把学问做实,不要急于追求名利而好大喜功。在老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有大量需要征引和引证的内容,老师从不人云亦云。经常见他骑着自行车奔走于省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之间。翔实和丰富的史料是张老师学术论文的一大特征,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有一次,老师要我写一篇《寓意草》的读书体会。我写完后老师逐字逐句修改补充,多次修改后才同意发表。记得发表前,老师特别认真地询问我,保证文章为自己心得,没有一句抄袭。在我保证没有抄袭后,老师才同意发表。老师学术之严谨,治学之认真,可见一斑。

老师的成就来源于其勤奋的天性。勤奋读书,勤奋写作,勤奋出门诊,不浪费半日时光,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有一次,我和老师一起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经过一日列车的奔波已经很疲惫了,可是到了晚间老师又打开台灯,修改整理相关资料到深夜。即使退休后老师也没有懈怠,经常是白天门诊,晚上看书写作。把白天门诊资料与古今文献知识相结合,进一步印证、提取、升华。完成了数部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有坚实理论基础的著述,有极高学术价值。

老师一生专注做学问,不尚浮华。老师那件穿了十几年的翻洗整洁的中山装,那件陪伴了他几十年的破旧的黑色手提包,那张掉漆的书桌和老台灯,不仅让我真实感受到艰苦朴素的内涵,更让我认识到艰苦朴素是高尚的人生修养,时至今日对我们后辈仍有教育意义。

难忘老师那遒劲有力的圆珠笔行书所完成的百万字手稿,难忘老师骑自行车奔走于学校与省图书馆之间的身影,难忘老师废寝忘食的读书场景,更难忘老师由于长期写作用力握笔导致变形的手指。老师常说厚积薄发,我的体会是功到自然成。所有这些不正是老师勤奋刻苦的写照吗?我们学生所要做的就是以老师为榜样,以实际行动去刻苦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晚年,老师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疾病缠身,体力有明显下降,但这些都没有影响老师对读书和写作的坚持。出完门诊回家休息一会儿,老师随即就开始工作。即便到了90多岁高龄,老师仍笔耕不辍,并把其《临证七十年碎金录》等书送给学生们。

如今老师虽离我们而去,他的音容笑貌却仍在眼前。老师说“人生不能虚度”“人才是拼出来的”“理论要结合实践”。老师的话语常常在我的脑海萦绕回响,老师已经活在了我们的心里。(赵含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