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千年中医药文化 赠礼背后的中医情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日内瓦期间,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了一份倍受瞩目的礼物,那就是针灸铜人。中医药文化再次走向世界,习近平主席在致辞时表示,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同时期待世界卫生组织为推动传统医学振兴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事实上,去年11月,陈冯富珍在参观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时,就曾对一座乾隆御制针灸铜人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赠礼背后的中医情
习近平主席赠送针灸铜人之举在中医界引起热烈反响,此前,习近平主席就曾在多个场合对中医药给予高度评价,并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2016年12月6日,中国首次发布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同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再次将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推向现实,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甄雪燕表示,针灸铜人是展示中医学魅力,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习近平主席此次瑞士行,选择将针灸铜人作为礼物赠送给世卫组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高度关切,也寄托了对中医药学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美好希冀。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书记侯中伟认为,针灸铜人的赠送不仅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而且表现了他对中医药的热爱和理解,也向世界传达了友好的信号。世界发展与和平的重要基石就是个体健康,习近平主席把包含了中医历史、内涵、中华医药健康能量信息的针灸铜人送给世卫组织,必将引起全世界对于中医针灸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将引发新一轮的中医热、科研热和教育热,并且鼓舞新一代中医人努力传承,培养当代中医药科技人才和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赵百孝表示,赠送活动证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也将引起世界各国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视,再次在国际上掀起一波中医热、针灸热。我国的中医药工作者仍然需要饱含激情,增强自信,携手并进,勠力同心,为中医药事业再创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承载千年中医药文化
“针灸铜人传世极少,但却有着极大的文化象征意义,它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的标志和符号。如果说什么能让全世界联想到中医,除了‘阴阳鱼’那就是‘针灸铜人’了。”侯中伟说,铜人早在秦朝时期就已出现,而真正发挥医学教学作用的是北宋时期王惟一所制作的针灸铜人像,现代所用的经络模型就脱胎于此。
其实,针灸铜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发明的由青铜浇筑、供针灸教学使用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是传统医学史上的稀世奇珍,对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北宋时期,由王惟一设计铸造的两具“天圣针灸铜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针灸铜人的出现对中国针灸医学的继承、传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针灸铜人的发展演变也说明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原创的、传承的,而且也是逐渐进步的。”侯中伟介绍,汉代古墓出土的十脉木人已是为针灸铜人之先身,但没有铜人准确、清晰、完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项目运营主管潘激扬谈到,在古代,针灸铜人承载着教学考核作用,是古代中医学子的一张“试卷”。古人在穴位上留出小孔,考试时用黄蜡将铜人封住,向铜人内部注入液体,考核学生,让学生针刺穴位,如果取穴准确,则液体流出。历史上还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针灸铜人,比如明代半跪式铜人,将全身所有穴位都表现出来。这些都是我国中医界的传世国宝。
共筑现代健康梦
即使进入现代社会,针灸铜人在中医针灸的教学和科研上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甄雪燕认为,在教学上,针灸铜人是现代各种针灸人体模型的“前身”,对现代针灸教学有重要的启发和实际意义。同时,作为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创造,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也是激发学生热爱中医,热爱针灸,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史料。在科研上,一方面,在针灸铜人的启发下,如何更好地结合现代高科技,创造出更加智能化的针灸教学模型,是未来针灸科研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医学史上重要的创举,研究并梳理针灸铜人的发展历史,考证针灸铜人相关的针灸学知识,也是医史文献工作者的重要科研任务。
下一篇:张震国医大师风范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