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刘敏如 开展了系统的妇科病培训
编者按:近日,第四期“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在浙江杭州开讲,第二届国医大师刘敏如,带领多名弟子和专家,为参会医师开展了系统的妇科病培训。现将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刘敏如,第二届国医大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委、第二届主任委员、第三届名誉主任委员,《中医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评议组成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办学习班的目的是传承经验和特色,目前很强调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学术上有没有“流派”?有,但不宜普遍树“流派”。
要说传承,我主要在培养研究生教学中结合传统师徒方式进行传承教育,我曾经带的研究生,他们又一代一代地带研究生,已到了第四代甚至第五代。如70岁的谭万信教授,他在中医各方面的教养和学识比我更加扎实,他已传承三代了,他的研究生也都带了研究生;还有杜恵兰,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的院长,她已带了两代传承人;还有吴克明教授培养的博士也已经带研究生了,姜向坤博士也带了弟子,这就叫传承。他们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中医主要传承什么?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概括为一句话:传承中医学术优势。
目前中医传承工作比较强调学术“流派”特色的传承,我则希望是“医系”学术的传承。所谓“医系”是指裔袭中医药学体系的传人,代代相继,不断发展,形成了他的学术脉络和特色,称”某某医系“。
这个“医系”能一代代稳定地、科学地传承与发扬,以推进中医学术发展。有同仁支持“医系”这个提法,如“某某医系”,如果这个提法仅指个人,确实宜慎重。如果“医系”是体现学术源流,首先是中医药学源头和历代某些医家的学术特点,及当今后继人形成的学术特色,整合成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一支力量,冠上该医系中的当代人物代表,以利开展医系工作,还可予以接受。
无论是“流派”或是“医系”的称谓,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医药,传什么?首先是传中医学、中药学、中医妇科学,传中医妇科学的特色,再加上一代代传人自身的独到经验。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从传承中发展的,传承内容有主流,也有周边条件,逐渐形成事物的特点特色并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所以传承不是单一性的,是综合性的,具体到文化的传承、医学的传承,甚至小到技巧的传承都不是“绝唱”,而是提炼出来的事物特点特色,我们中医讲的传承性质上也是如此。
我建议提倡“医系”传承,科学发展,而不采用旧有称谓“流派”;“流派”的提法特别是“派”字比较世俗混杂,如武当派、少林派等,且很容易“固步自封”,用“医系”体现传承所获得的医学学科特色系统,则更有利交流发展,更能表达中医的传承精神。
上一篇:中医心理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