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数千年 数医流人物更得看今朝
数风流人物,得看今朝,数医流人物,更得看今朝。
中医文化数千年,从伊尹开创汤液,巫术于巫医并重,到唐宋时期百家争鸣,其间涌现无数德艺双馨的医家,到近现代,更有众多新一辈医者接踵而至。
南夏北丁,指的是丁甘仁与夏应堂先生。在教育上,丁甘仁先生同夏应堂先生早年联合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两年后丁先生又创办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众多优秀的中医人才。在学术上,开创伤寒,温病学说统一之先河。为加强中医学术研究,又发行《国医杂志》。他医术精湛,医德恢弘,乐善好施,贫困群众就诊,常免受诊金,甚至赠送药物,自己日常所收诊金常用于办义学,兴养老院。
他认为,医生临诊时,第一,要估计患者体质的强弱;第二,要判断病势的轻重缓急;第三,考虑患者的居处习惯、饮食嗜好。在用药无效时,必须细究其原因,是药不对症,还是药不胜病,然后加以变动。对病后调理及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都要注意脾胃的养护。
‘读医书不难,治病则难,治病虽难,诊断更难,诊断之难,难在辩证。证既辨不清,焉能治病。’这是夏应堂先生告诫弟子的为医之道,他处方用药以轻灵见长,指用平淡无奇的处方治疗疾病。可谓是举重若轻。
“学如测海深。识理未穷源事可疑,诗到换年浑是梦,世犹多病愧称医”。这是裘沛然先生的语录。他曾于1930年入丁甘仁先生所创学校学医,继承并发扬丁先生的伤寒温病一体论。提出‘经络是机体联系’的学说及‘疑难病症治疗八法’。创造性制定‘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指导)训练项目。在教授针刺手法,在临床亲自显示操作方法来训练学生,多次带领学生下乡,下厂,既提高学生临床能力,又授以学生服务群众的理念。他 出诊时,甚至在风雪交加之夜奔走在泥泞之路为危重病人治疗。
张孝骞先生,一生积累病历本多达数千本,凡是他诊治过得患者,他都能记住;曾宪九先生,自己身患肺癌,还记挂着病人,并写信到患者工作单位询问复诊日期。林巧稚女士,接生婴儿多达5万余人,发明治疗婴幼儿溶血证的方法。
他们都是医生,不仅是我们心目中治病救人的代名词,更是仁心仁术的代表。万婴之母林巧稚曾因为在协和招生考试中救助一个女生,错过考试。在那瞬间,她没有犹豫,因为她面对的是患者的痛楚,她无法视而不见。其实,现代,也有很多医生,在生活中遇见患者突发状况,会挺身而出,救助后又悄然离开。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总有人选择济世救人这条道路,不顾艰难险阻,不求荣华富贵,一心救死扶伤。
医生,是崇高的代名词,但是,现在,医生被视为洪水猛兽,热门事件中患者亲属执刀杀害医生的事屡见不鲜。真的是医生们咎由自取?当然不是。对比中医,现代医患冲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患者与医生互不了解,医生过度依靠仪器进行诊断,患者无法获取自身健康信息,因此,互不信任。 二,医生的服务态度,很多医疗人员,因为自身压力过大,面对患者,情绪不好。简言之,医术与医德的匮乏。
或许,并非每一个医生都是因为热爱这份职业,而走上这条职业之路。但是,当他们坐在患者面前时,面对患者痛苦时,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多年的经验,能够让患者恢复健康。
医流人物,也是一流人物,立足与当下,当医德恢弘,医术精湛。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