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食粽文化大观
我国少数民族与汉 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其中有不少民族同样有 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瑶族粽子,即选用当 年的新糯米浸泡后,以食 盐、草果粉调味,配以腊 肉条、绿豆,用粽叶压实、 包紧,再用绳子捆扎,人 锅加清水煮熟即可。还 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枕 头粽”,形似枕头,每个 至少有250克。也有在 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 制成素馅或凉粽子。
畲族端午粽子,民 间称牯角。是将糯米浸 涨或用灰碱水浸涨,用 箬叶包成四角,再用龙 草捆扎,10个一串,有 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 加菜、肉、红枣等做馅, 更具有风味。煮粽常用 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 黄气香,可存放半月。有 的人还做“儿子粽”和 “钱粽”。“儿子粽”即在 粽子的中心包一个小粽 子,专给少妇吃,象征吃 了多生儿子;“钱粽”即 在粽子里放一枚象征钱 的东西,专给家长吃,寓 意吃了能挣大钱。
傣族过端午不仅吃 粽子,还要过“粽子节”。 据说“粽子节”是为了纪 念一对因父母反对而殉 情的青年男女。在这一 天,凡未婚的傣家小伙 子都拿粽子包,与姑娘 们相会在大龙潭的芒果 树下,男女围成圈,姑娘 唱起情歌,小伙子吹叶 子伴奏。然后小伙子把 粽包送给中意的姑娘, 如果姑娘拾起粽包,那 就是同意了,于是两个 人便手拉手,离开粽包 扬长去倾诉衷情去了。
毛南族也过端午, 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 同,民间称为“药节”。过 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 蒲、黄姜、狗屁藤等草药 熬水饮料,或用这些草 药作馅包粽耙食用。民 间认为端午吃这种包馅 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贵州布依族的枕头 粽长20厘米,用粽粑叶 (形似芭焦叶,稍短略 薄)包裹。此粽用料与众 不同处是糯米中抖入芝 麻杆或糯谷草烧的灰, 使糯米呈黑色,用猪油 略炒,放盐及草果粉。
使人大开眼界的是 广西壮族的大肉粽,通 常每只重5~6千克。但 有的壮族人家在春节要 用5~6千克糯米,加上 佐料,重可达十几千克。 煮粽须用大水缸,缸外 用稻草绳绕满,点燃草 绳,再在缸周堆放谷糠, 边烧边加谷糠。
水族过端午节吃粽 子,除了它的原料是糯 米、粽子叶外,还要配多 种佐料。佐料有未炭化 的米草灰黑末、花椒汁、 大蒜汁。水族粽子具有 碱、咸、麻、辣等味,酥香 可口,食而不厌。尽管夏 天温度高,存放3~5天 也不变味。
瑶族粽子,即选用当 年的新糯米浸泡后,以食 盐、草果粉调味,配以腊 肉条、绿豆,用粽叶压实、 包紧,再用绳子捆扎,人 锅加清水煮熟即可。还 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枕 头粽”,形似枕头,每个 至少有250克。也有在 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 制成素馅或凉粽子。
畲族端午粽子,民 间称牯角。是将糯米浸 涨或用灰碱水浸涨,用 箬叶包成四角,再用龙 草捆扎,10个一串,有 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 加菜、肉、红枣等做馅, 更具有风味。煮粽常用 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 黄气香,可存放半月。有 的人还做“儿子粽”和 “钱粽”。“儿子粽”即在 粽子的中心包一个小粽 子,专给少妇吃,象征吃 了多生儿子;“钱粽”即 在粽子里放一枚象征钱 的东西,专给家长吃,寓 意吃了能挣大钱。
傣族过端午不仅吃 粽子,还要过“粽子节”。 据说“粽子节”是为了纪 念一对因父母反对而殉 情的青年男女。在这一 天,凡未婚的傣家小伙 子都拿粽子包,与姑娘 们相会在大龙潭的芒果 树下,男女围成圈,姑娘 唱起情歌,小伙子吹叶 子伴奏。然后小伙子把 粽包送给中意的姑娘, 如果姑娘拾起粽包,那 就是同意了,于是两个 人便手拉手,离开粽包 扬长去倾诉衷情去了。
毛南族也过端午, 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 同,民间称为“药节”。过 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 蒲、黄姜、狗屁藤等草药 熬水饮料,或用这些草 药作馅包粽耙食用。民 间认为端午吃这种包馅 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贵州布依族的枕头 粽长20厘米,用粽粑叶 (形似芭焦叶,稍短略 薄)包裹。此粽用料与众 不同处是糯米中抖入芝 麻杆或糯谷草烧的灰, 使糯米呈黑色,用猪油 略炒,放盐及草果粉。
使人大开眼界的是 广西壮族的大肉粽,通 常每只重5~6千克。但 有的壮族人家在春节要 用5~6千克糯米,加上 佐料,重可达十几千克。 煮粽须用大水缸,缸外 用稻草绳绕满,点燃草 绳,再在缸周堆放谷糠, 边烧边加谷糠。
水族过端午节吃粽 子,除了它的原料是糯 米、粽子叶外,还要配多 种佐料。佐料有未炭化 的米草灰黑末、花椒汁、 大蒜汁。水族粽子具有 碱、咸、麻、辣等味,酥香 可口,食而不厌。尽管夏 天温度高,存放3~5天 也不变味。
上一篇:祖国医学辨证施治 中医外治法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