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叹祖国医学之博大!
近期影院上映的影片《大明劫》,讲述的是明末清初名医吴又可抗击瘟疫的故事。全片对中医理解之深,让我感觉在用战争题材反面村托出医者吴又可的济世仁心和对天下生灵的使命感,片中更是多次用医道引出治国之道,让人惊叹祖国医学之博大!
片头,冯远征饰演的吴又可手拿旗幡摇铃,以江湖游医的形象出场,因尝试用大剂量的大黄泻瘟疫之邪毒而遭病人家属误解告上公堂,公堂上吴又可拿出家属最后煎煮的参芪等温补之剂的药渣才得以脱罪,但仍被县太爷告知日后不得在其所辖行医。第一次表现了吴又可行医的与众不同,不拘成法,当断则断的特立独行,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瘟疫一证的认识极为匮乏,依旧固守伤寒法治之,故病患多不治,甚至病情加重而亡。
这一点在吴又可随其师药局提领赵川前往军营诊治时更加凸显,赵川质问其为何不用祖宗所传经方治疗疾病,又可指出此病患但见发热未见恶寒,且安营后军营中同时多人感病亦绝非伤寒零星感病可比,但赵川仍不相信,固守温药治疗。及至军中病患不减反增,大面积爆发传染,且军士服药后多病情加重身亡,赵川疲惫无力,无法可施,自己亦感染邪毒,死前悲愤哀怨:“医家传统,祖宗疗法,就算不能救人也不至于杀人,这是哪儿不对了啊?”这一幕充分表现了当时医者对于疫疾的无可奈何和束手无策,民众多惊恐,不信医而转信巫术。
直至其眼见“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之;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者”,且同户死亡者症状大多相似,才恍然悟到此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所感”,“病邪深伏膜原”,提出病患必须隔离,其居所应当多通风。督师孙传庭发愿“以毕生之所学与瘟疫一搏,不成不退”。我深深地为之震撼和感动,这是一种医者自有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一种把民族生死存亡扛在自己肩头的勇气,这种医者的精神品质自古有之,一脉传承,唐代孙真人大医精诚就言“大医治病当一心赴救,勿避寒暑、险巇”。
影片结尾,明朝大厦倾覆,但《瘟疫论》却流传千古。吴又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部认识瘟疫病的专著,更重要的是给予后学,保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为医生一视同仁、一心赴救的精神品质。
上一篇:最具领导力的中国医院院长:庞国明
下一篇:中医药教育莫忘传统文化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