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治疗体系“回阳救逆法”
阳复之后当救阴
如急性传染病,邪气伤人易生高热,由于邪气亢盛,既耗气又伤阴,且持续高热,气阴大伤,致气竭阴衰,病情恶化,突然出现体温急剧下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厥冷,呼吸浅促,神志昏乱,脉微欲绝或伏而不见,血压下降或测不到等一系列的亡阳危象。此时,即应根据症情,当机立断,急投参附汤,以回其阳。如汗止厥回神清,脉色转和,则为阳气挽回,病情转危为安。
反之,有些病例当阳回后,又冒出火热复炽之象,若仍投参附汤,犹如抱薪救火,结局不堪设想,这时要急予育阴以维阳,才能制止阳邪,保存阴液。否则孤阳独旺,而阴愈亏,阳无阴而无以附也。
“阴”的范围包括精、血、津液,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某种原因而致耗损,机体阴阳失调,则发生病变。如体内阴液得不到及时补充,会影响病情发展,造成不良后果。正如《灵枢》所谓:“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因此,后世医者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强调津液和机体生命的内在联系: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说明津液在人体内的重要性。所以阳一回并出现热象时,必须注意补阴。正如张景岳所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以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以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详辨阴阳审机用药
由于阴阳互根,汗、血、精、津液均为阴液,故高热、大汗、吐泻、出血或其他慢性消耗病的发展,都能使阴液消亡,而出现亡阴证。阴液耗竭,则阳气往往失其依附而散越,表现亡阳的危重证候。两者临床表现迥然不同,主要鉴别要点在于:
亡阴汗出如稀水易流而不黏,亡阳则汗出如油而不易流且黏;亡阴四肢冷而厥逆不过肘膝,亡阳则多四肢冷厥过膝肘;亡阴唇舌干红,脉虚数或细数,亡阳则舌白而润,脉微欲绝,或浮数而空。
主次不同,治法有别,亡阴治宜滋阴增液或养津固气,亡阳则治宜回阳救逆。现代医学的输液、调整电解质平衡、输血(包括血浆)……等亦是为达到救阴、救阳法之目的。
笔者在此举3个病案加以说明。
案1《徐灵胎医案》:芦墟名士迮耕石,暑热坏证,脉微欲绝,遗尿谵语,寻衣摸床,此乃阳越之证,将大汗而脱,急以参附加童便饮之,少甦而未识人也。余以事往郡,戒其家人曰:“如醒而能言,则来载我。”越三日来请,亟往,果生矣。医者谓前药已效,仍用前方煎成未饮,余至曰:“阳已回,火复炽,阴欲竭矣,附子入咽即危。”命以西瓜啖之,病者大喜,连日啖数枚,更饮以清暑养胃而愈。
案2《王孟英医案》:周光运先生归杭定省,七月十八夜,患霍乱转筋甚剧,仓卒间误服麟丸钱许,势益甚,侵晓召余诊。脉微弱如无,耳聋目陷,汗出肢冷,音哑肉脱,危象毕呈,药恐迟滞,请其太夫人先浓煎参汤,亟为接续。随以参、术、苓、芍、附、桂、干姜、木瓜、苡仁、莲实为方,终剂,即各证皆减。盖气分偏虚之体,不禁吐泻之泄夺,误饵苦寒,微阳欲绝,故以真武、理中合法以复脾肾之阳。诘朝再视,脉起肢和,即裁附、桂、干姜加黄蓍、石斛,服旬日痊愈。凡吐泻甚而津液伤,筋失其养,则为之转,故治转筋者,最要顾其津液。若阳既回,而再投刚烈,则津液不能复,而内风动矣。此寒藿乱之用附桂,亦贵有权衡,而不可漫无节制,致堕前功也。(《藿乱论》)
案3:赵某,男,56岁,于1988年4月28日急诊入院。家人诉患者当日中午在家食冻粥,以蒜茎佐膳,不久,腹泻水样便3次,量多,仍步行到单位开会,途中病情突然恶化,抬到医院门诊,神志昏,四肢厥冷,汗出如珠,转筋,目陷肉削,六脉皆伏(脉搏摸不到),声嘶,舌质淡、苔薄白,心音似有似无,血压测不到。即用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把病者收入病房,时已下午6时,西医予强心等治疗同时,急请中医抢救。
中医诊为:寒邪直中太阴而亡阴。证为寒邪直中太阴,脾土受病,致清浊不分,下走大肠则泄泻。脾主四肢,浊阴盘踞中州,阳气不能通达,故脉伏肢厥。阳气外越汗出。津液顿伤则目陷肉削转筋。际此阴邪方盛,阳气欲脱之际,急予四逆汤以驱内踞之阴,挽回外散之阳,佐以柔肝之品。
处方:党参30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制附子9克,木瓜12克,白芍12克,薏仁24克。
1剂即煎,于6时30分服药,药后1个小时,未见转机,又即拟方。
处方:高丽参6克(另炖冲服),制附子9克,炙甘草9克,木瓜12克,白芍12克,薏仁24克。
即煎即服,至晚7时55分,始见脉搏、血压(72/54mmHg),厥回神清。至次晨3时,症情暂见稳定,为巩固药效,再投:
处方:干姜9克,炙甘草9克,制附子9克。
1剂煎服。约8时许,大便1次、糊状、臭秽,欲渴舌干,苔微黄,小便不通,胸膈痞闷。此乃阳回热复之象,转拟清热祛湿,养阴生津之法治之。
处方:黄连9克,黄芩12克,白芍9克,泽泻9克,猪苓9克,藿香9克,花粉12克。
1剂,即煎上午给服。至下午2时30分,症状减轻,小便已通利,仍有微渴口干,自觉心烦不舒,乃转调理脾胃,养阴生津。
处方:山药15克,扁豆12克,花粉12克,葛根15克,茯苓18克。1剂煎服。
5月13日,诸症消失,病者出院。并嘱注意调理,多吃些富含于营养而又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体质。
上一篇:“秋冻”伤身要因时因人而异
下一篇:太阳表证汗之不及 下失序致误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