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表证汗之不及 下失序致误
太阳病本应当汗,但要汗之得法,仲景在《伤寒论》第一首方剂桂枝汤“方后注”中名言,太阳病发汗应“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这就要求,太阳病发汗有两个条件:第一要汗出周身,不能只是局部出汗,否则发汗不彻,病邪不去;第二,要微似有汗,不可大汗,否则将有可能伤气耗阴或亡阳,酿患无穷。仲景之论看似平淡,其实恰恰点中了临床治外感病之要害,太阳病汗之不当,当今临证屡见不鲜,因此造成严重后果者甚重,所以有必要对《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之原文进行总结分析,引以为鉴。
太阳表证过汗
太阳表证固当用汗法治之,然使用汗法应得当,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否则“病必不除”(12条)。发汗太过,不但损伤阴津,而且耗损阳气,呈现诸多虚损证候。如汗后阴阳两虚;汗后气津两伤;汗后营血亏虚,筋脉失养,汗后邪气入里化热,壅塞肺气;汗后心阳亏虚,神不守舍。发汗太过,致寒热错杂,水饮食滞内停之痞证。综上所述,太阳病发汗太过多致虚证,以心、脾、肾阳虚多见。
太阳表证汗之不及
表证当汗,汗之太过,固可损伤正气,使病邪传里,造成变证。而若汗之不及,同样会使病邪不去,或留于皮表而不去使表证久不得解,或入里传化而导致变证。如呈现阳明里证,或导致太阳、阳明二阳合病。
汗法误用
太阳病根据邪气的性质和感邪的轻重不同,其治虽皆可用汗法,但太阳伤寒宜辛温峻汗、太阳中风宜解肌缓汗、太阳温病宜辛凉解表、太阳轻证则宜小汗或微汗。若误用之,则同样会造成变证。如太阳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则会形成风温证;它如太阳病误用“火疗”劫汗,可致火热熏蒸、扰神、迫血妄行及过汗亡阳之诸多变证。若是用大青龙汤、麻黄汤等发汗峻剂误发虚人之寒,则会导致亡阳阴竭的后果,正如《伤寒论》38条所说:“若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咽,此为逆也。”
太阳表证汗下失序致误
太阳表证发汗不当,再复用下法,或先下之不解,再复用下法,也是常见的误治原因,导致种种“坏病”的发生。
上一篇:祖国医学治疗体系“回阳救逆法”
下一篇:祖国医学四诊之一的脉诊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