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心理疾病的治疗,历来被认为是西医的专长,但事实上,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与理念,积累了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诊治技术,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医心理学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中医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副院长汪卫东认为,中医心理学面临着学科体系建设不完整,临床专业人才的匮乏等问题,亟待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六年探索,汪卫东找到了一条从社区突围,临床研究与人才培养两手抓的中医心理学发展道路。
中医心理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问:中医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具体有哪些治疗手段?
汪卫东:中医心理学是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汲取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知识,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
中医治疗精神与心理疾病、睡眠疾病的方法有很多,在《女医明妃传》中火了一把的祝由之术,也可视为一种传统中医心理疗法。一些传统的中医身心调节术,如按摩、针灸、气功,或是传统的中医心理疗法,如情志相胜疗法、暗示疗法、归根心理治疗等也能治疗心理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汲取中医理论的思想和技术,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的治疗方法进行改造和创新的心理治疗方法也被认为是中医心理学的治疗手段,如我倡导的低念导入疗法—“TIP”技术体系、孙泽先的归根心理疗法、张伯华的中医认知疗法、朱建军的中医意向对话技术等。
问:中医心理学与西医心理学的差别在哪里?中医心理疗法在治疗方面又有什么优势?
汪卫东:中医心理学与西医心理学是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理论渊源也不相同,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西方临床心理学进入中国本土以后,必然要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医理论和知识的影响,才有可能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因为这样中医心理学才得以形成。
二者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中医心理学主要运用东方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具象思维形式,而西方临床心理学则主要运用西方的分析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此外,二者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中医心理学主要研究临床心理学本土化与本土心理治疗方法,构建与完善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并逐步与世界临床心理学体系融合。中医心理学既是对中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也是对临床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中医心理疗法方法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特点,更能够满足中国人的心理治疗需要,治疗的阻抗较低,大多能够取得让患者较满意的疗效。
形神不兼备阻碍中医心理学发展
问:目前中医心理学发展有无遇到困难?
汪卫东:经费短缺与人才短缺是目前中医心理学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用中医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古已有之,但直到80年代中叶王米渠先生的《中医心理学》问世和第一届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的召开,才宣告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到目前,中医心理学才刚刚完成独立学科的建设工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加上中医心理学的研究难度,一时还能以获得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成果向世人展示。加上研究经费匮乏,专门从事中医心理学的临床专业人才不多,大大制约了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问:为什么中医心理学学科建设起步晚,发展得不到重视?
汪卫东:一是过去的中医研究中,总体上忽视或者轻视了“心主神明”或“脑主神明”的作用,一味强调中药和针灸的化学和生理作用,过度强调了形态对功能的影响而忽视了神志和情志对功能的影响。
二是由于中医学学科分化严重滞后,一些学科带头人物缺乏对新学科、新领域的开拓理念,不善于大胆引进新方法、新技术,阻碍了中医学中一些具有光明前途的新型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弱势学科的快速发展,中医心理学就是其中之一。
问:有什么发展建议呢?
汪卫东:要解决以上问题,最根本的是需要提升学界业界对中医心理学的重视,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另外,形成国内外中医心理学的国际科技合作合力,发挥团队作用,对中医心理学的国际化和科研工作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临床研究与人才培养两手抓
问:作为中医心理学学科带头人,您有什么好的发展经验可以分享?
上一篇:健康长寿 养生谚语 舞人生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