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德馨 首届国医大师 膏方亦是方

颜德馨 首届国医大师
 

1920年生于江苏丹阳中医世家,系孔子弟子颜回后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著名中医药家。曾荣获“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第三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1.膏方亦是方,需在医生指导下按需服用

膏方是中医养生的一种精华与传统。冬季天气寒冷,是万物封藏的季节,此时适当进行调理进补,对一些慢性病患者以及亚健康人群能起到很好的疗效。但膏方虽好,却不能盲目迷信甚至急功近利,否则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补得不好,适得其反。吃膏方导致腹泻、胸闷、胃口减退的例子屡见不鲜。中医看病有一条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也就是说,补的前提是身体有虚证。

现在的中老年人甚至中青年人中,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富贵病与平时的饮食滋腻密不可分,这类人如果一味地吃传统意义上的“补药”,动辄人参、龟板、鹿茸、阿胶,只会令身体雪上加霜。

进补最忌人云亦云,切勿凭感觉自行买补药服用。先请中医进行诊断,明确自己的体质,然后对症下药,才是明智之举。

膏方不能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补”,换个角度来理解,也就是不能一味求“贵”。

药材再名贵,如果用得不恰当,人体不吸收,又有何用。秦伯未先生说:“开膏方的诀窍不外乎四个字:从轻发落。”颜老解释说“轻”指剂量不宜过重、药性也不能太重。保证药的吸收,是中医用药的灵魂。如果过度服用人参、黄芪等补气药,会导致腹胀;过量服用红参、鹿茸等补阳药,会出现大便秘结、烦躁、血压升高等反应;过分使用阿胶、龟板、鳖甲等滋腻药物,会出现恶心、腹泻等反应。

秦伯未先生当年制膏时,很少用阿胶等“荤膏”来收膏。清代叶天士也说过“胃以喜为补”,也就是说不管吃什么药、吃什么补品,首先得要求胃的舒畅,只有胃吸收得好,才能达到养生祛病的目的。

开膏方时,无论从剂量、药味的选择,还是药味的配伍上,都要遵循这一原则。颜老经验是在众多滋补之品中加入一些能消除药物的黏腻之性、帮助脾胃消化吸收的药材,比如苍术、木香、厚朴等。

药的配伍不能随意组合套用,除了要遵循“胃以喜为补”的原则,还要注意“动静结合”。膏方内的补药多为“静药”,有些滋腻难消化的可能会妨碍气血的畅通,如配以辛香的“动药”就能“补而不滞”。

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适当服用决明子、红花、葛根、丹参等与补药搭配,能起到固本清源的效果。

在吃法上,颜老提倡每天早上空腹用开水冲服,不主张一天服两次。尤其是晚餐如果吃得油腻,再吃膏方,容易影响其消化吸收。

2.食疗须细水长流,养生没有秘诀

中医自古就认为,治疗疾病应“先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见,食疗有一定的作用与价值。但近来,那些伪大师、伪中医夸大了食疗养生的作用,误导了不少人。

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说法,实在荒谬。食物虽然与药物一样,都具有“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性能,寒凉食物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温热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的作用。但食物的性质大都比较平和,如果说一种食品吃上几天就能让人的血脂、血压明显变化,那是无稽之谈。食疗养生的确有助改善体质,但通常都需要长期食用,才会见效。

比如当今常见的糖尿病、脂肪肝等,大多是长期饮食不当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怎么可能指望用一种食物十天八天就治好呢?只有改变饮食习惯、平衡营养、增加运动、调整起居、消除病因,才能逐步改善。

更何况,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人的饮食各有禁忌。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体质,盲目跟风,只追求所谓的功效,却不管自己是否适合吃,那么食物也会致病。

不得不指出,现在的“养生市场”亟需有关部门加以规范,无论是电视节目、书籍刊物,还是养生产品,可谓良莠不齐。(颜老把一袋印有能补血养颜字样的“即食阿胶”递到记者面前,这种阿胶被制成像糖一样的小块包装。)“这样的保健品,让我这个搞了一辈子中医的人感到伤心”。